六十多年过去了,老张仍然记得,1958年,东沙河乡和小宫山村相继成立起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和初级农业合作社。
一些年以来,勤劳朴实的农民们亲身体验到了新中国带给自己的翻天复地变化。因此而对于政府号召的事情有着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相应。在合作社初建的一些日子里,村子里整天敲锣打鼓,村民们都兴高采烈热火朝天的庆祝人民公社的成立。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热潮中,小宫山村也和其他的村子一样,开始兴办公共食堂。
作为小学生,少年老张他们不象大人,也许心里还有些嘀咕。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十分单纯,面对叫人兴奋的新鲜事物,马上就能无条件接受。小伙伴们放了学都不再回家,从学校直接来到公共食堂,跟在大人们身后,一起在公共食堂里吃饭。
在老张的记忆里,公共食堂的景象十分壮观。一眼望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村的人,大家都在那里端着饭碗,排着长队,领了饭菜以后,就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甚至顾不上聊天说话,狼吞虎咽起来。出力干活的人都能吃。平时在自己家里,也许还要克制一些,现在好了,现在集中起来吃公家的,又不花钱,大家自然都放开了肚皮,吃!吃完了再去领。直到吃的实在咽不下去了为止。
现在聊起来当时的盛况,老张作为亲历者,情绪依然有些低沉。因为他亲身经历了那些难忘的日子,他亲自品尝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刚开始,公共食堂确实红火,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是好景不长。老张回忆说:刚开始,公共食堂里吃的都是细面馒头,还有稀饭,菜的品种也多。这样的情景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就只有吃地瓜干儿的窝窝头了。菜也清淡,少的可怜。
介绍起那时的情况,老张不由自主想叹息。
又过了一段时间,公共食堂里干脆就没有粮食下锅了。
为了把公共食堂办下去,村干部就只好挨家挨户的动员交粮食。
其实,在公共食堂开办之初,村子里就已经动员过了。折腾到现在,群众家里几乎再也没有余粮。老张清楚的记得,最后的日子里,公共食堂里就只有地瓜干熬的“汤”,稀的能照见人影。时间长了,连地瓜干汤都喝不上了,公共食堂被迫解散。各家各户只好回去自己想办法,有许多没有存粮的家庭,只好出去要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