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语言、外貌、情感或意志相比,气味的说服力更大。 --帕·聚斯金德 《香水》
聚斯金德的小说,我上大学的时候读过,之后得知有改编过来的电影,就找来看看,这是为数不多的我认为还原原著精髓的改编: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格雷诺耶,是一个天煞孤星。
刚生下来的时候,他不出声,母亲以为又是一个死胎,便将他丢弃在腐臭的渠沟。
良久,他一声啼哭,让他的母亲因为弃婴被送上断头台。
他在孤儿院长大,13岁的时候,院长将他卖给皮匠,回去的路上被人劫杀。之后他又为不同的雇主效力,无一例外,雇佣他的人在他离开之后,都没能活下来。
他与死亡并肩而行,但他又有令人着迷的天赋,他的天赋,是对一切气味的敏感。
一个人因为拥有天赋变得与众不同,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天赋的存在,注定你将会是一个异类!
格雷诺耶对气味的天赋,使他沉迷于留住气味,他独独偏爱少女的体香,为了留住纯洁的少女体香,他可以不择手段。
整部电影,格雷诺耶前前后后一共杀害了十多名少女,利用油脂分离法提取她们的体香,凝练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香水——这正是片名《香水》的由来。
故事不复杂,一部好的电影讲的不仅仅是故事,而是对故事的思索。
《香水》的前半段,都在铺陈格雷诺耶的天赋,他知晓世间一切气味,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等到他前往格拉斯学习油脂分离法的时候,剧情出现了转折——他在脱离人群,细嗅自身的时候,竟然没有嗅到任何味道。
一个对气味了如指掌的天才,自己竟然是无味的!
毫无疑问,这是天大的讽刺,却又讽刺的无可辩驳,很多时候,我们对外在的一切都能看的通透,唯独向内窥探自我时,却无从观照。
故事是个性的,而人类情感具有共性,《香水》的这个转折,使得电影摆脱了个性故事的束缚,引出情感共性的思索。
好作品,层次是递进的!
当然,《香水》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临近结尾的法场群 P。
当时的格雷诺耶已经萃取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香水,他带着香水被押解法场,临刑前他在随身的手帕上滴了几滴香水,向前来围观行刑的人群挥舞。
香水的魔力开始显现,刽子手放下了刑具,主教臣服,被害者家属一边流泪一边原谅着他......片刻之后,广场上的人群开始骚动,互相对视、接吻、做爱......
这里有两点值得咀嚼,其一是格雷诺耶到底是谁?
因为香水,格雷诺耶由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变成了众人仰望的对象,香水已经不是香水,它是创造神迹的力量,格雷诺耶也不再是一个普通人,他成了神!
再回过头来看电影,其实电影从开始就将格雷诺耶当做神来塑造——他天赋异禀,他坚定不移。他杀人没有罪恶感,因为神眼中的人和人眼中的牲畜无异,是不会因此感到罪恶的!
法场上的格雷诺耶和十字架上的耶稣一样,越接近死亡,越容易成神。
被众人神话的格雷诺耶俯视着广场上靡颜腻理的躯体,无声落泪。这是第二个值得玩味的镜头。
他流泪的时候,脑海中回忆的是第一次被自己误杀的卖杏女孩——众生有爱,广场上蠕动的肉体,都在爱与被爱,唯独自己无法爱,也不能被爱。
无爱,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啊!
电影滑向结尾,格雷诺耶走下法场,他一路走回自己出生的地方,哪里依然充满腐臭,他将剩余的香水洒在自己身上,众人寻香而至,饿兽一般扑在他身上。
不多时,肮脏的地面上只剩下一件破烂的衣服,那是格雷诺耶曾经来过的证明!
人们崇拜神,其实是崇拜神迹,摩西分离红海,耶稣死而复生。神迹是神区别于人的筹码,没了这个筹码,摩西不再是摩西,耶稣,自然也不会是耶稣。
网友评论
这个情节对应马克思主义学说,大致是在说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完全没有人性的,马克思所谈到的人性是刻意伪装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