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跟朋友小月一起喝茶聊天、看孩子。看着两个孩子又蹦又跳地那么开心,我说:“你看,小时候多好啊,无忧无虑的。”谁知小月竟说:“有什么好的,我讨厌小时候。”我惊讶,随后听小月讲了她的“前半生”的故事。
莹莹和小月是堂姐妹,他们的父亲是亲兄弟。两个姑娘同年出生,年龄一般大。莹莹是家里的老二,上边一个姐姐,下边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家里兄妹四个。莹莹聪明灵透,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惹人喜欢。家里孩子多,也没有人多管她,整天泥巴地里滚着长大。
小月上边就一个哥哥,早早地考了个好大学,找了份体面的工作,成了一家人的荣光。家里人把希望寄托给小月,希望她也争口气,早日走出农村,摆脱贫困。小月说:“打从记事起,就有无数个人围在身边告诉我“考大学!考大学!考好大学!”
两个姑娘一般大,一起上学,经常被人拿来对比。从小,大家都随口地说着“莹莹长得好看呐。”“莹莹就是机灵啊!”小月听着,并不说话。“我不记得有人说过,我长的好看,也不记得有人夸奖过我。”小月说,“可能我真的太普通了吧。”
小学,她们在一个班里上学。莹莹学习好,在班里前几名,跑步跑的也快,是运动会的主力,老师喜欢,家人也时常炫耀;小月学习一般,在班里二三十多名上晃悠,没有特长,默默无闻。运动会出不上力;六一儿童节,不会跳舞不会唱歌,也没人找她。小月说:“我最讨厌过节,因为要回家,要和莹莹站在一起听亲戚们有意无意的对比,父母的数落。”
初中,莹莹全家迁往城里,莹莹上了最好的初中,小月依然在村里。高中,她们又考了同一所城里的高中,两个姑娘学习都很努力,最后都考了个中不溜的大学。小月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已经很努力地跟她考了差不多的大学。”
小月说:“我们本来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她比我聪明。”“这些年我一直生活在她的影子里,每当亲友们提到她,总是顺带着说说我。”
小月说:“压力真的非常大,所有的人都在跟我说“你看人家的孩子……”“考不上大学一辈子挨穷”“父母这么不容易你得争气啊!”
小月说:“感觉每天都被压的喘过气来!每天都在跟别人比,跟表哥表姐比,跟莹莹比,跟父母嘴里的精彩未来比。”“一直在比,每每觉得自己力不从心,怎么努力也不如别人优秀,很自卑,很痛苦。”
小月说:“我讨厌小时候,很累,很压抑!”说到这里,她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
我听着小月说的,特别心疼这个姑娘。看来是真的是触到痛处了,这么多年的朋友了,我第一次见她流泪。这个工作努力,生活认真,我眼里的女强人竟有这么痛苦的童年经历。我竟一时语塞,不知怎么安慰她。
我说:“你现在也挺好的,工作好,家庭也好啊!”小月苦笑说:“莹莹在上海工作,找了个名校毕业的男朋友,安家在上海。你看,我这个小县城里的小职员,在别人眼里还是不如她的。”我说:“干嘛比那个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小月点点头:“是啊!为什么要比呢!”
小月的女儿樱桃跑过来问:“妈妈,你怎么了?”小月抹了一把眼泪,笑着说:“没事,妈妈迷眼睛了!”小月说:“我女儿,我不会拿她去和别人比,她健康快乐就好。”
是啊,“她健康快乐就好!”多么美好的祝愿啊。童年是多么重要的人生阶段,童年留下的伤痛往往影响终生。就像小月,女强人的背后,竟是不愿回首的童年阴影。“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真正是太伤人了。
人和人之间有可比性吗?说有也有,说没有也没有。每个人生下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而且后天受到的教育和社会经济都不一样,大家都是独特的。然而生活在群体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与周围的人作比较,比长相、金钱、地位等等。
比较很容易让自己的心理失衡,引发焦虑情绪,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像小月的童年,没有安全感,总是特别自卑,特别焦虑。其实焦虑本身并不是因为她自己不够优秀,而是因为太看重别人而失去了自我。
小月的父母,身处贫困,那种望女成凤的心情我们能够理解。但是这种心切不是鼓励督促,而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对比自己的孩子,却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无尽的压力。可怜的小月,在这种环境下有了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
听了她的故事,我也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不能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伤害自己的孩子;一定不做攀比的家长。孩子来到我们身边就是与我们今生今世的缘分,作为父母,不求他一定飞黄腾达,尽力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