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如果谋杀了普罗瑟罗上校,
将会是对整个世界做了一件大好事。”
上面这句话,是本书第二段里的一句,以一位牧师的口吻,在一次极为普通的家庭晚餐上说出来的。虽然没有《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这一句那么经典传神,但也足以挑起我的阅读欲望了。
这是马普尔小姐的第一次出场,在本书里,她是位年老瘦弱的老太太,喜欢激动说话有点颠三倒四,和其他老太太一样,喜欢参加下午茶时光的聚会,喜欢到处打听。与其他老太太不同的是,她的话往往比较可信,所以牧师对她的态度,也明显不同于对待其他老太太的态度。
故事发生在牧师的寓所,谋杀的就是那位人人都希望他消失的普罗瑟罗上校。
相对于故事来说,本书的叙述显得颇为冗长。
按照一般的套路,在画家劳伦斯和普罗瑟罗太太相继自首被撇清嫌疑后,本就该揭示真正的凶手了。但作者没有这么做,而是又写了一连串带有迷惑性的事件,如藏起来的手提箱,神秘的斯莱特朗兹太太,扬言要自首的豪伊斯,还有那张迷惑了所有人的留言。
如果没有阿婆对乡村、对日常生活的娴熟描写,本书到这里后真的就会让人弃读。因为就我观看书评得出的经验来说,一般聪明的读者,在读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就能猜出谁是凶手了。推理小说就不是看个“谁是凶手”的游戏么……
如果是这样看待这本书的话,我觉得就有点可惜了。
看阿加莎的书,除了猜“谁是凶手”外,更要看她的描述,她对田园环境、对日常生活的栩栩如生的描述。
虽然是一件谋杀案,但整本书的基调却是幽默的。比如牧师希望自己的家能和别人家一样,窗明几净、饭菜可口,但不论是妻子,还是女佣,都明显不具备这种才能。当牧师提出能不能更换女佣时,妻子却从不同的角度否决了这一提议——妻子认为,目前家庭经济能力范围内能请到的女佣,也就只能是玛丽这样的了,而且妻子希望玛丽永远停留在饭菜做不熟、家务干不好的水平上,因为一旦她的技能升级了,就会离开牧师家另寻高就,而牧师家里就再难请到这么低薪酬的女佣——感觉这也是一种了不得的持家的智慧!
牧师与侄子的相处,也很生活化。谋杀案发生后,侄子可谓上蹿下跳,因为一个脚印而激动不已,似乎福尔摩斯附体一般,特别想发挥自己大侦探的潜质,帮助侦破案件;叔侄俩的谈话,也尽显普通家庭的平淡也温馨。侄子想要进城去到“金融界”,牧师首先是惊讶,接着便平静了下来,因为牧师深知自己的侄子根本不了解“金融界”是什么,接下来的谈话,证实了牧师的猜想,侄子认为“金融界”就是“赚大钱”的意思,至于怎么“赚大钱”,他也不是很清楚——这大概就是现在所谓的“中二青年”吧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熟悉的人之间互相拆台的幽默瞬间,再加上阿婆描写英式乡村的娴熟手法,特别容易让读书的人产生代入感,仿佛自己也跟随在牧师或者警督的身后,步入了屋后的森林,去到了“老屋”,或者来到了某个人的家里。
总之,看阿加莎的书,就是觉得很放松、很自在。即便是《藏书室女尸之谜》、《谋杀启事》、《黑麦奇案》这种故事,都不会觉得害怕,因为一旦被书里的风物人情描述所吸引,就很难让思路回归到“谋杀”这条主线上来。当然了,《无人生还》不在此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