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学习强国”挑战答题之时,遇一题问: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作者与朝代,当时依稀记得作者,只是作者所处之朝代却是忘却了。便翻阅诗集,寻得答案,此诗题目为《寻隐者不遇》,乃唐代大诗人贾岛贾阆仙的作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当是大家尚在小学之时便已经可以琅琅上口的唐诗,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描绘出寻访隐者不遇的焦急心情,同时,也将寻人之人钦慕而不遇的怅惘之情了然于读者,感情在诗句间描绘得淋漓尽致。该诗简洁干净,又缥缈虚无,子曰,温故而知新,多年后再次回味这首诗,当年并无深思,今日作者寻隐者的情景,仿佛在诗句中,隐者飘逸悠然的身影,仿佛也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静谧的寻隐不遇图,已然缓缓映入眼帘。
很想知道,千年前的贾岛,去往深山寻找哪位隐世高人。想当时童子正在在松下轻摇蒲扇,烹炉煮茶,远处山峦起伏,云涛叠浪,雾霭深重,没有边际。贾岛来到松下询问他师父的去向,童子回道是:“师父采药去了。”登山采药,闭关炼丹,似乎也是隐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山中隐者,素日修行打坐,品茗下棋,亦采药养生,往来于天地云海,行踪莫测。故连身边的童子亦不知其去往哪里,只知在此地山林,却因云深缥缈,无处寻踪。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句诗看似平淡无奇,只道是说出隐者无迹罢了,只是细细品味后,始觉意味深长。此句不但以白云和前面的苍松写出诗人对诗中隐者清高品行的仰慕与赞赏,更反映出一种人生境界。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只在此山中”是说,假如人生是一座山,那我们所追求的人生境界都隐藏在这座山中,然而“云深不知处”——它们隐藏在白云深处,又是那么地深不可测,所以只有我们努力追求与探索,才能了解世间万物的真谛。此句用于学习和工作上亦通,教给我们的也是要对知识不断地探索,而“云深不知处”正反映了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
此诗之妙处还在于写出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从“松下问童子”的满怀希望到“言师采药去”的心情沮丧,从“只在此山中”的萌生一线希望到“云深不知处”的无奈扫兴而归,不仅将诗人访隐者这整个过程的心理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跌宕。纵观此诗之情意事理,只是这无常与跌宕,恰又合情合理,可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道法自然,众生无相,不必难以释怀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