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老师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幼苗。作为老师,就要像园丁那样,用爱心滋润每一棵幼苗,使他们都能茁壮成长。我们要时刻伸出双手,扶助那些行将掉落的“天使”,不让孩子任何失足,我们的责任半径的确很长。
记得电视剧《红烛》中有这样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红烛小,见真心;流着泪,燃自身;燃了自身不为己,留下光亮照别人。在家里,我们疼爱自己的儿女;在学校,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在一个班级里,一名学生只占百分之几,但是父母的眼中,孩子就是百分之百或百分之几百呀!杨老师时时反省自己,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我们做老师的就要尽力把孩子培养好!
踏上讲台之初,面对一张张稚嫩的脸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我们需要在学生中进行广泛调研,既了解学生学习上的缺陷,也掌握其在生活上的需求,及时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与他们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以此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的想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平时,凭着自己的手艺和对学生的热爱,杨老师购买了一些修理用具,把一部分学生桌椅修葺一新;向学校提出要求更换班里的受损黑板,和部分教师、学生一起将新黑板安装好;走访校内及校园周边,帮助学生修好损坏的自行车。通过开展《七年级:青春的起跑线》和《让爱围绕在我们周围》等主题班会,很快使班集体进入稳定的状态。老师需要用发自内心的、满腔的爱,循循善诱地教导和帮助每位学生健康顺利成长。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老师是值得依赖的,是他们亲密的好朋友。
为了找到一个几天未到校上课学生的下落,杨老师鼓起勇气在风雨交加的傍晚,骑着自行车往返数公里的泥泞小路,克服语言不通等重重困难,挨家挨户寻访,终于在一条偏僻的小巷里找到了那位学生。通过交谈才知道,他是因为玩网络游戏忘了回家,被父母教训之后不敢回家的。经过数日的努力,终于缓解了该学生与家长的冲突,缓和了学生内心的恐惧与紧张,让他重新回到班级中学习。我们老师需要时常告诉自己:教育要倾注一生去咀嚼,才能体味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师德也要倾注一生去践行,这正是铸就自己师魂的历程。
作为教师,不仅教学生学知识,还应该教他们学做人;不仅关心学生的生活起居,还关心他们的学习发展。这就是一种有教无类的高尚,这才是教师应该有的情怀,虽然看上去很朴素,但内涵却很博大。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我们深知,优秀的教师往往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的教师。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逐渐推广和深化,教师的观念应该更新。如今教育的问题更多是随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而衍生出来的新问题,是难以沿用旧有思路去解决的,这需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解放思想,打破旧有落后思想的桎梏。作为新教师,我们需要坚持阅读教学报刊杂志,如《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小学课程》等,通过不断增加新知识、提升新理念,使自己进入新的正确轨道。它们是树立崇高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的宝典。
在我们的学生中,将来很有出息的可能不多,大多数会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的要出去打工,有的在农村务农,但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具备基本素质,最起码要学会做人处事。这需要老师在恰当的时间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
为人师者正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怎样做能得到表扬,怎样做会受到批评。教师要随时提示、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嘘寒问暖,走村串户家访,为贫苦孩子添衣加食……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构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平凡的人生,可正是从这些近乎平常的亲力亲为的事情中,教师的形象无意中显得高大起来。
生命不息,育人不止。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虔诚地为孩子的成长、为教育的发展无私奉献自己。领着微薄收入的我们应该以苦为乐,志存高远,默默奉献,辛勤耕耘,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祖国的下一代。
网友评论
在《资治通鉴》里的第一卷司马迁老先生重要的强调了“礼”,在一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大全都体现出了“礼”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君与臣之间的礼仪和制度。这些都体现了“礼”,中国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治国之"四纲",即礼、义、廉、耻。语见《管子·牧民》。在他看来,礼指上下有节有礼。义指以法进仕;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廉指明察善恶;有廉,就不会掩饰恶行。耻是羞恶知耻;有耻,就不会顺从邪妄。管仲认为,治国用此四纲,就可使"上安位"、"民无巧诈"、"行自全"、"邪事不生",于是国可守民可治。所以,"守国之度,在饰四维","思维不张,国乃灭亡"。从国就可以看出一个家,从家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品行等等。一个人的品质在我们的人生起到很大作用,
责任重大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遇之名师
务必珍惜
太多浑人
误人子弟
老师,加油。!
在小学遇到过一位“好”老师,现在非常憧憬这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