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哲新丨规划谬误

哲新丨规划谬误

作者: 哲新ii | 来源:发表于2023-04-05 23:12 被阅读0次

俞敏洪曾说:

时常有创业者到我这来借钱,俞老师,真的,我就差最后100万。

我说这是你的幻想。

如果你真的只差100万,你可能根本没想清楚,你真实差的数字,可能是1个亿。

有一些我觉得不错的创业者,借了他们钱,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还我的。

人还在,公司没了。

你的资源配置,往往是大于你自己认为所需要的。

我看到这段话只有一个感受,人很容易低估完成一件事实际所需要付出的资源。

比如熟练的钢琴技巧、精湛的舞台表演,以及取得事业的成功,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你付出的,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规划谬误

人们往往会低估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和时间,这种倾向被称为“规划谬误”,即高估自己的能力,并低估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努力,从而产生错误决策的偏差。

规划谬误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这种偏差可能是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缺乏经验而产生的。

比如你知道取得国际注册会计师很难,取得数学奥林匹克冠军极其困难,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这个“很难”、“极其困难”、“巨大”都是抽象的定性描述。

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些描述究竟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努力,但是对于未经历过的人来说,并没有真正直观的亲身体验。

其次,人们常常忽略了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和障碍,这些情况通常会导致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和资源超出了最初的估计。

通常这涉及到人的思维盲点和思维漏洞,因此出现考虑不周全的情况。

再次,人们往往对自己拥有的时间和能力有过高的估计,认为自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任务。

人天生具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即“自我欺骗”,这种机制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所做出的决策或行动有一种比实际情况更为积极的评价,这种偏乐观的自我评价可以增强自信、减少焦虑。

不过“双刃”的另一面,即这种机制的副作用,就是造成自我认知或评估的偏差,脱离客观实际。

比如二战期间,日本扬言在三个月内拿下中国,随即便展开了为时1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就是典型的“规划谬误”。

导致的问题

规划谬误会导致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会产生挫败感、耐心不足、过早放弃。

规划谬误会导致人们产生挫败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规划和决策之时过于乐观和自信,当实际执行任务时,人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不足以按计划完成任务,这时候就会责备自己之前为什么没想到这、没想到那。

另外,当对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预计不足,执行过程中被打个措手不及时,有人可能不会及时调整对任务实际难度的认识,反而会开始质疑自己的智商和能力不行。

比如学开车,踩离合、挂挡、踩油门起步这么简单的操作,结果学了好几天还是笨手笨脚,被教练骂的狗血淋头。

好多人真的会以为是自己学习力太差,真的会误以为上述操作很简单,其实一点都不简单,这还是规划谬误在作祟。

排除个人天赋异禀、以往有过驾驶经验等因素影响,在教练拥有正常的教学水平和个人正常的学习频率下,学会开车通常需要耗费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必须要经历一段笨拙到自我怀疑的过程,这才是一般正常的情况。

那些知道熟练掌握任何新技能都必须经历一段极为笨拙阶段的人,则不会有这么多挫败感,这个阶段必然会感觉自己很蠢,但经历这个过程却是正常的。

相对于学琴、考注会等其他更为复杂的技能来说,学车确实是一件相对较为简单的事情。

一些科学研究表明,一项新技能要想达到专业水平,需要大约10000小时的练习。这意味着,如果每天保证高质量练习3小时,大约需要10年时间。

你真的对学好其他技能所需要的付出和努力有正确的评估吗?事实上,即便你已经知道了规划谬误,你仍会下意识的低估任务难度和自己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永远牢记,如果你真的只差100万,你可能根本没想清楚,你真实差的数字,可能是1个亿。

规划谬误会导致人们耐心不足,是因为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越大,就越容易让人感到不耐烦和失望。

这是锚定效应的一种表现,当我们在预期中设定了一个锚点,而现实与锚点相差很远时,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沮丧,难以忍受的感觉。

比如你和伴侣约定的是晚上5点见面,到5点半伴侣还没出现时,你就会焦虑和不耐烦。

当你对一件事设定一个不合理的预期时,你自然会变得焦躁和不安,很多人总是在期待一夜暴富、速成班、速效减肥药、短期投资高回报率等等,这些想法苗头会让人心态经常处于急不可耐的焦急状态。

心态不好,就是因为太着急,太着急就是因为预期过短。

规划谬误会导致人们过早放弃,很多人会因为没有得到跟规划一致的即时成果或阶段性成果,便会提前退出。

现代社会中,很多东西都是即时获得的,我们也习惯了即时满足,例如点外卖可以很快得到美食,刷短视频可以即刻获得娱乐,购物可以立刻得到物品等等。

这些即时的满足给了我们很强的快感,因此我们往往期待事情能够立即得到结果,但很多时候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大自然的法则是春播秋收,要跨越三季,极少有事情是立竿见影的,但很多人在付出几个月努力没有见到任何成效时,退堂鼓就是会打得蹦蹦响。

我们来看看对困难预期不足的挫败感、与超预期的不耐烦,加上得不到即时反馈三者综合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让我感触颇深。

受2021年双减政策影响,新东方的市值在2021年跌去90%,营业收入减少80%,退学费、员工辞退N+1、教学点退租等现金支出近200亿。

转型,迫在眉睫。

2021年12月28日,新东方在线推出直播销售平台“东方甄选”,主播为前新东方老师。

从开始做东方甄选时,俞敏洪认定了东方甄选的选品只做农副产品,不过一直到2022年5月31日,接近半年的时间里,每天的销售额少得可怜,只有几十万元,带货的GMV总量只有2000多万。

当时团队心里拔凉,感觉直接摔井里了,股价已经掉到了3块钱,不少股东把股票低价出手后仓皇离去。

俞敏洪带队做了快半年,这半年什么办法都尝试了,拍视频,做直播,也真是放下面子,牙一咬,心一横,眼一闭,全都豁出去了。

但即便这样,一天最多才30万~60万销售额,佣金也低得可怜。

这点钱,根本发不起团队工资,交不起房租,更租不起场地。

很多人员工开始动摇,质疑要怎么活下去啊。

不少人向俞敏洪提议,早就跟你说,做啥都不要做农产品,利润低,品质不可控,物流困难,季节性强,巨多不可控因素。

要是我们卖手机、化妆品等品类,按照现有流量,我们一场估计也能卖到100万~300万。

...

也有人建议俞敏洪一次性把新东方关掉。

后来,我们都知道,半年后东方甄选做得如火如荼,董宇辉也火爆出圈,一天的营业额赶超过去半年的总量,直接贡献了新东方八成以上的营收。

之所以没有提前放弃,得益于俞敏洪规划之初就对困难和蛰伏期做了全面的预判。

在采访中他直言,“东风甄选这只船前行的未知海域,浪大、风急,不过船稳才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这件事要以10年、甚至20年为维度去衡量,要有急事慢做的定力,看准了方向,慢慢把事情做起来

“船前进速度快不快,不是我考虑的首要因素,我不关心东方甄选做多大,我只关心东方甄选走多远。”

可见,对于有规划谬误的人来说,仅半年时间不出成绩就能动摇信心,打击倒所有自信。

另外,虽然与本文主旨无关,但我觉得俞老师很有意义的决策思路,为什么俞老师如此坚定东方甄选能成,且如此坚定的只做农产品。其决策考量如下:

一是要满足在未来十几年的时间跨度中,无论国家发生什么变化,政策都一定会支持,绝对不会改变,什么行业是国家会永远支持的呢?这个答案就是农业。

二是转型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那一定是要能给社会带来巨大价值,能帮助到更多人的,直播卖农产品,因为能帮助很多农民。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20年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中国农村常住人口总数为8.53亿人,这个基数砍一半,剔除外出务工等人员,基数也很大。

三是要考虑到原有核心竞争力、资源能不能复用的问题,新东方在线本身就是家互联网科技公司,理解客户,创新,敏捷,执行力强,适合做直播这件事。

并且成为农产品和消费者的连接平台,这属于新东方的能力圈范围之内。

跬步

很多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做的每件跟目标相关的事情,都是在积累一小跬步,要至千里,这个过程必定会很漫长。

刘慈欣从1999年开始构思《三体》系列,第一部小说《三体》出版于2008年,用时9年。

丹·布朗耗时6年完成了《达·芬奇密码》畅销小说的创作,这本小说在出版后迅速风靡全球,甚至被拍成了同名电影。

巴赫的《赋格艺术》这部作品耗时20多年才完成,它被认为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佩索阿的小说《堂吉诃德》历时10年创作,最终成为了西班牙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爱因斯坦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相对论的创作,这部相对论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对人类认识宇宙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个过程很长,这个过程跟你“已经快承受不住了”没有任何关系,你“耐心和毅力马上就要消耗殆尽”也没有任何关系,要达到质变只与你之前积累的有效量有关系,而与你的感受和情绪无任何关联。

另外,与规划谬误紧密相连的一个现象,是“关键时刻偏差”(Key Moment Bias)或“关键点效应”(Key Point Effect)。

“关键点效应”是指我们往往会过分关注并放大某些关键时刻的行动,认为这些关键阶段是对整体影响最大的因素。

一个人可能会觉得是某一段的努力或某次决策使自己获得了成功,而忽略了之前无数次的尝试和努力。或者,一个人可能会夸大某个重要决策或行动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决策和努力对成功也具有积极的贡献。

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人们忽略了在这些关键点之外的其他行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会高估这些关键点的重要性。

例如大考前,学生会误认为考前全力冲刺对考试成绩影响很大,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但实际上,每一次的学习都会对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些小的进步最终会在整个目标达成上汇聚成较大的进步,这远比考前冲刺要更为重要。

多积跬步,别太笃信大踏步。

积跬步至千里,在达成“至千里”的路途上,并不在于其中的某几次奋力冲刺,而在于持之以恒的付出和积累“跬步”。

规划时,我们已经知道为避免规划谬误,要尽量把自己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量放大十倍,要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实际是100万与1个亿之间的距离。

现在我们也要意识到,每一次付出所能积累的成效其实很小,不要过于乐观,期望某几十次努力就能够立竿见影地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成果。

我以往读了几本拍案叫绝、大呼过瘾的书,甚至都感觉精神思想层次高了许多。

可现在读得越来越多,才发现需要填补的思维缺口还有很多很多,仍还存在着很多很多一直被忽略着的思维盲点。

如果感觉自己进步很快,可能只是说明自己还处于早期阶段,就像从零到及格其实很简单,但从99分到100分却很难。当一个人开始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时,进步可能会变得很慢。

同时,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自信也可能只是盲目的来源于天生的自我保护机制而已。

之前我也曾有过很幼稚的想法,总以为一年的付出会达到什么境界,可是真的并没有,而且回望过去,才发现一年也仅仅才写了八十几篇文章而已。

路漫漫其修远,这句话半点都不假。对于资质普通的人来说,要达到知识渊博、博览全书,并不是用三、五年深入阅读几十本书就能够实现的。

要过好这一生,还有很多我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尽早的遇到这些自我赋能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幸运,同时这个过程更需要你走量,不断去主动接触和拥抱新知,积好每个小跬步。

这个过程中如果能遇到几本对你作用极为关键的书,应该在其中每本书上一读再读、不断延伸,在一本书上所花费的心力,要超过别人读十本书的努力。

如果感觉文章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爬坡青年,价值创造者,一直在努力用文字改变自己、影响他人。

相关文章

  • 谬误(A)哲

    青睐谬误的民族, 必将被真理诅咒。

  • 规划谬误

    规划谬误 人们在估计未来任务的完成时间时, 倾向于过度乐观, 低估任务完成时间的一种现象,叫做规划谬误(plann...

  • 规划谬误

    规划谬误指的是在做决定的时候倾向于内部意见或者事先规划好的路线而忽略外部的意见、经验。 比如我们在做项目规划的时...

  • 哲新丨商业逻辑

    今天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思考商业逻辑。 商业逻辑。 写作的本质就是商业,文章就是产品,读者就是消费者,消费的是时间和...

  • 哲新丨这是原则

    我们经常习惯于孤立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个未曾预料的事情,并习惯于采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式应对问题,但如果我们...

  • 关于规划谬误

    今天在樊登读书会中听了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文章中的规划谬误让自己很受启发。规划谬误是指人们在估计未来...

  • 浅析“规划谬误”

    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指出,规划谬误是指人们在估计未来任务的完成时间时,倾向于过度乐观,低估任务完成时间...

  • 泓域设计丨专注重庆乡村旅游规划、重庆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泓域设计丨瑄翼善透 关键词丨重庆乡村旅游规划、重庆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经济新常态下,重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

  • 谬误之路

    谬误之路 人生之路往往不是简单规划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 它是尝试,意外甚至谬误的结果。 规划出来的路,是看起来正...

  • 《思考快与慢》15

    为什么要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在我们预测风险项目的结果是很容易会掉入规划谬误的陷阱,在规划谬误的支配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新丨规划谬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my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