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活成了早起士大夫阶层的最理想模样。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唐代中期以后,地主士大夫阶级逐渐取代门阀贵族,开始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
简单来说,就是出身不是唯一能决定你未来的事情,朝廷开始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也就意味着代表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掌握主动权。
但是实际情况却没有这么乐观。
作为世俗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提倡并捍卫儒学,而且企望"天子圣明",皇权巩固,同时自己也能做官得志,兼济天下。
但事实上,现实总不是那么理想,生活经常事与愿违。皇帝并不怎么英明,仕途也并不怎么顺利,天下也没有那么太平。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他们所生活和奔走的前途,不过是官场、利禄、宦海浮沉、上下倾轧。
所以,他们在追求一种"文以载道"的理想状态的同时,也不自觉地走向了相反的一种倾向--"独善其身"。
结果就成了既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而又不感兴趣或者不得不推出或躲避的一种矛盾中。
而苏轼,就成了这种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矛盾心情最早的最鲜明的人格化身。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比如说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保守立场,甚至是言行上,都可以表现出这一点。
但是,要注意的是,上述的事件大部分人根本连听都没听说过。大家知道的完全都是他相反的一面。
比如说他的诗词:要豪放的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要温婉的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要豁达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再比如说他的故事:比如和和尚斗嘴的典故;比如写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后,吓得当地官员以为他要逃了,巴巴去找,结果家里睡大觉呢;再比如明日黄花的故事;还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吃货人设。
后面的这一面才是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才是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
苏轼的一生其实从未退隐归田过,但是他的诗文里传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者事实上的归隐要更沉重,更深刻。
他的这种集大成的矛盾体质,注定后来的文人可以从其中找到理想的寄托和共鸣。也注定他会为后来人所推崇。
这其实才是苏轼最厉害的地方。
当然,他个人的天赋异禀也是无人能敌的,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聪明敏锐,文艺全才。当被吾辈顶礼膜拜。
(观点来源:李泽厚《美的历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