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汉朝时,很多地方用公家的车马,递送应征入京的士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1895年4月,清政府向日本求和,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
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广东、湖南、湖北三省举人,首先上书清政府,请求拒绝批准条约。
其他各省举人也都闻风而动,纷纷到都察院上书。都察院门前人群纷集,议论沸腾,反对《马关条约》的声浪传遍京师。
在这个关键时刻,广东举人康有为,看到广大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认为“士气可用”,乃命其弟子梁启超奔走联络,集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研讨共同联名上书。
松筠庵康有为以一昼两夜时间,起草了一份长达一万四千多字的“万言书”,参加签名者达一千二百余人。
康有为在“万言书”中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其中变法主张最为重要,他强调指出:“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1895年5月2日,“万言书”被投递到都察院。由于是起因于举人的爱国热情,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因此就称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有什么影响?
这次上书,虽没有上达给光绪皇帝,但在清代历史中,作为一次士人联合大请愿,则是没有前例的,轰动了京、沪,“公车上书”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
公车上书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拉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经过公车上书,康有为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公车上书之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述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强调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康有为早在1888年,就第一次上述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但是,因为人微言轻,遭到顽固派的阻挠。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
由此可见,没有足够大的影响力,根本不可能受到高层重视的。
经过1895年公车上书,康有为的影响迅速扩大。所以,在1897年,才能够上书到达光绪帝。
中间的人是康有为由此可以看到,历史上“公车上书”最大的受益派别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历史上“公车上书”最大的受益者是康有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