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卖票
沿着洞庭湖畔步行了很久,才到达景区的收费门口。游人不是很多。三三两两陆续从收费口门栏内进出。门口前的广场上,有人拿着手机在拍照,有人在临湖的台阶上休息。
午饭刚过,远途的游客大概 才刚刚赶到吧!门口旁的售票窗口前涌上来七八个衣着新尚的人,他们在卖票。等他们离开,我才到窗口询问,一张票70多,这和我临行前在网上看到的价格一样。
“卖一张”,我对售票员说。
“好的”!售票员接过我递去的费用,在电脑上一阵忙碌,一张印有岳阳楼图像标志的入园门票交到了我手上。
二,走近双公祠
入口的门楼是一座端庄,雅正的仿古建筑。檐翘斗立,四根红色的廊柱平稳匀称的支支撑着一座敞亮的廊台。透过入口的钢栏,抬眼便可看见园内的绿树、建筑。廊柱左右挂着一副楹联: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据说,这是明代地方官员魏允贞的文作,楼眉正中,悬挂一面匾额:巴陵盛状。匾额蓝底金字,书法精妙。
初夏的树木绿意已经很浓,游客们有的坐在庭院的树荫下乘凉,有的坐在树旁的亭子里休憩。庭前一道小池,引来一些游人的热观。凑近一看,原来池里游着许多好看的鲤鱼,橙黄的,花白的,朱红的,水杯那么大。这些游鱼就像是园前迎接游人到来的小童,摆弄着各种惹人的造型和动作。
转过小池,一曲九折曲回的亭廊从溪上伸了过来,从廊间走过,几位鬓角银丝的游者坐在亭里纳凉。亭廊尽头,几折灰色的墙壁挡住了视线。这不是普通的墙壁,应该叫做诗壁才对。因为墙上题着的全是古今名人的诗文,这些题诗或行或草,或狂或朴,风格多样,书法奇秀,令人目不暇接。
转过诗壁。一条小径引向了一片稍显低矮的瓦屋,稍不留意,还以为那里是住有普通人家的山野小院。进去后才发现,原来这几座房屋全都门廊相接,里外互通着。里面的住户也非寻常百,而是这块风水宝地的最早主人——千年前大宋朝代的巴陵太守滕子京和他最要好的朋友加同僚文豪范仲淹先生。
他们两人可都是岳阳这片土地的功臣,也是中华文化的功臣。因为他们的强强联手,天下才有了这样一处独一无二的名胜,和与名胜密不可分的名篇佳作。也才有了我们这些芸芸后生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前来观赏的愿望和决心。
一篇文章两句话,一种友谊万世情。滕子京和范仲淹的友谊可谓不朽的友谊,因为他们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地方的建设,融入了天下兴盛的责任,所以说,这种友谊是值得崇拜的。
是的,这里就是著名的双公祠。
三 文豪的那双目光
在祠堂看到二公塑像,我忽然有了一种被电到的感觉。尤其范公那活生生的蜡制塑像,那双炯炯的透着凌厉的目光,让我顷刻感觉有些局促和自卑。仿佛,看着我的是天上会说话的亮星。而他只是从一千多年前活到现在的普通人,一位游记散文的大作家。就像是我们今天的一位随和长者或地方普通官员。他看上去确实很普通,不算很方圆的脸,举手投足之间带着普通百姓常有的那种庸散的随意。所不同的是他穿了一身1000多年前的服饰。如果不是特别认真,甚至会觉察不出他眉宇间那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深邃博厚的忧思
眼前的他,正在提笔抒怀,忽然间忘记了某个典论的出处,于是,把头抬起来,想借着门外的阳光的刺激看能不能想起,他的目光却正好遇见了在门前刚刚站立的你,而当你的目光迎向他的目光,他看到的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浅浅的还不自信的微笑,而你看到的却是从1000多年前划空而来的一道电波。蹊跷的是这道电波在你的身上找到了终点,形成了他接地的回路。于是,奇迹发生了,电流穿越了你的身体和心脏,你的震颤,你的呆滞就再也正常不过了。
然而此时,你无论怀着崇敬的心情也好,还是怀着谦卑的情绪也罢,你都不能再他的眼前伫立了。你得赶紧从凌厉的电流中走开。
文为何?何为文?多少人都在苦苦寻觅作文的法则和准绳,包括所有来过这片风景,喜欢过过这片风景的人;包括古代人,现代人,。然而,法则和准绳又在哪里?站在这座伟人居住的院子里,你似乎才可能隐隐觉察出作文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双公祠内还有大量的诗文与图像,逐一浏览了一遍,拍了几页照片,便退了出来。
游览过后的晚上,我准备在住宿的宾馆把一天的经历记下了。结果却写不出一段完整的文字来。我有一种被封杀在萌芽状态的感觉。而封杀我的正是我看到的那道平淡却又炯凌的眼光。
四 相 遇
不远的树下,是一个工作亭。一位亭亭玉立的工作小姐,身着工装。礼貌热情的用手指向左边一处向上的台阶,提示说:“先生,看楼请这边上台阶”!
登上一座直陡的台阶,眼前是一座小型牌坊,牌坊顶中,四个金色书法大字“南极潇湘”!下方坊柱左右配一对诗联:雨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据说该诗作出自清代书法家张照先生。
牌坊之内的通道青砖铺就,两边是翠绿的树木和清脆的鸟鸣,透过两面的树梢,便能望见园区周围的楼台和建筑。边上是一围高高的围墙,城楼式的仿古墙垛。透过垛口的空隙向远处望去,碧烟浩渺的洞庭湖波一览无余地扩散着向眼中涌来。相传,三国时期,洞庭湖曾是东吴囤积粮草,操练兵马的重要军事基地。据说,在城垛之外不远处的江岸边,还有一处当年鲁肃指挥练兵的观阵台。
徐徐从青砖铺救的通道踏行,彷如在历史的长河里穿过,如在雾里,如在梦中,又如在现实与阳光缝隙间徘徊,甬道不长,却好像走了十百千年。从三国走到大宋,又从大宋走到了公元21世纪的夏天。前端出口又是一座和前面相同的牌楼,下到楼阶,回首转望,上面仍和入口形式一样的楹联,上幅:北通巫峡。下联:闲云野鹤自来往,阮芷鳢兰古无今。据说是清代文人何绍基的佳作。一条通道,两座牌坊,可谓一前一后,迎来送往,韵味有余了!
台阶往前十多米,地势赫然变得宽敞起来,还未完全走出路旁翠枝浓叶的遮掩,便望见一翼凤翅似的轻盈的跃在半空的金黄色俏檐,凌空在绿树护守的半空了。满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快步向前走去。
阿!“楼”!眼前不禁赫然鲜活亮堂起来。一座飞檐峭顶,全身溢满金黄,琉璃蓝瓦,高大红柱;白云一般轻盈,彩虹一般绚丽,闺秀一般端庄,帝王一般威严,少年一般俊秀,江湖一般大气,飞檐峭顶的绝世层楼,象刚刚从江山之巅冉冉升起的太阳一样,红红火火的喷薄闪现在人们的眼前。
“呵,楼,岳阳楼!这就是“天下第一”的岳阳楼!”,鲜艳如画般屹然耸立在我的面前。
仰目朝楼层望去,楼顶的眉宇间天眼似地开置着一方题额,上面三个光芒四溢的行书大字:岳阳楼。这面匾额和它上面的题字,可谓是神来的点睛之笔,也是浑美层楼最富妙韵的地方。这一笔点睛,整个楼就像睡醒的雄狮一样,突然活朗起来,从此有了灵气,有了奕奕的神采,有了与这块神奇土地,与世人的崇拜同呼吸,共患难的儿女情长,山河气概!
楼檐的左侧,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伸出一枝精巧轻盈的绿指,象是要轻轻抚摸一下楼檐的瓦背,它小间翼翼地要把多情的枝叶投下来,眼看就要接着金黄的瓦片了,然而却又怜惜似地停住了,它是怕惊醒了这头睡狮的美梦,怕他会一跃而起从地上腾起来,还是怕自己多情的手指擦痛了金黄的肌肤而心愧内疚?因为这头睡狮在这儿已经呼吸了近千年,而且还要永远的呼吸下去。因为任何多情的关怀都会搅扰它存在于完美天地的的圣洁之梦。而它是它唯一能够见证和陪伴它岁月风华的知己,是它的亲人和守卫,沧海桑田,亘古不变,它怎么能够不珍惜它,珍爱它,而去惊扰它呢?
这是一座纯木结构的三层古式建筑,雄姿英发,挺拔稳重,与四周的一物一景都和蔼相处,相得益彰。据说,支撑楼层的八根大柱是清一色的楠木材料,非常珍贵稀少。
初夏的晌午,阳光象一簇鲜红的花朵,绽放着象游人一样的热情。楼前的空场上,不断有络绎而来的游人坐到大树浓荫的台凳上观望。有人在楼前开始拍照,有人轻轻登上楼顶,站在楼台的栏杆上朝远处张望。远处是湖泊,横无际涯,声名千古的,天下第一湖的洞庭湖波。天边没有云,只有水波和天岚相接。透过眼前绿枝萧条的树梢,远处的君山岛,象是一叶妙娆的玉舟,静寂而又安详地遥望着远处和它对望的楼和楼前望它的人。也象是一弯朦胧缥缈的佳梦,不急不缓,在神话的大海上踌躇,沉醉。
七 登 楼 一
进入一楼,楼亭正壁就是范公那篇名传千古的杰作《岳阳楼记》,记文是用木刻的形式刻雕然后又拓印到壁体上去的。初一仰目,宽大壁文就是一页巨书,壁文书法功底深厚,隽秀的书法体势从头至尾毫无杂乱,章法疏密有致,浑然天成。文的落款,署着清人张照的名字。
楼角右侧,是通往二层的木质阶梯,拾阶而上,二楼厅堂正壁赫然醒目,任然是一壁刻文。再看,仍然是那篇《岳阳楼记》文,一样的书体,一样的笔法,一样的署名。一位导游小姐的讲解,象一只神笔,把所有游人心中的疑惑轻轻划去:
这里面是有故事的。相传,当年巴陵知府魏允贞请巡台,当年也是书法大家的张照大人写好了《岳阳楼记》文后。就花重金聘人把书好的文篇刻在了八块楠木板上。谁知后来又来了一位知府,这位知府是一位贪人,为了私饱中郎,竟然又雇人仿刻了一副赝品,然而偷梁换柱,把真品盗走,把赝品安置在了原来的位置。-----。
“哦,原来,一楼壁面的书刻是赝品啊!”,游人中有人惊呼!但那仿刻的笔迹和气象却和眼前的真迹一模一样啊。仿造的师傅也是一位高人咯?
是啊,确是高人,讲解员继续说道:
要不是那位高人在仿作中留下了玄机,后人就真的分不清那个是真哪个是假了!
什么玄机?游人兴致盎然的又问。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为了增加人么的兴趣,也为了加添故事的意境。后来的楼景设计者,便应用这一出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双叠手法,不仅让人们加深了对传世佳作的解读,而且还让人们从中悟出真假美丑的世事真理。这也大概是一种富有创意的艺术手法,一种出人意料的大美和创意吧!
书壁的前面和两端跟一楼一样,设有茶几和座椅。全都是纯木制作,木面上油着x色的桐油和木漆。古式花样,古味四溢。导游说,这些座椅已经有好些年代了,大概在此楼建成的那一年就已经摆在楼层,陪伴客人享用了。
我的眼前不由生发出这样一幕场景来:
身着朝服的巴陵知府滕子京和数十位知书达理,饱含胸墨的贤达俊要,在这片面积不到三十平米的楼亭上,举杯酬斛,吟诗作咏,斛光交错,盛意欷歔。他们时而酣饮开怀,笑容满面;时而深沉怀忧,若有所思。而窗外,却是浩浩荡荡,明丽无涯的洞庭湖波,缥缈遥远的君山岛在雾觡迷蒙的大湖水天相接处,时隐时现。水山之间,所有帆星点点,傻鸟翩伏。这是怎样一幅风景,是人间,还是仙境,还是人间与仙境之间的完美组合!
刚才还是朗朗开怀大笑,忽而之间就有年老的贤士大夫眼角变得泪眼达达了。大概是因为有人又说起起了杜老夫子。这位远离他们一千多年的圣贤,仿佛就坐在他们之间。看着他那依着破旧,贫病交加,忧容满面的苦笑,不禁就让人心疼起来,唉!过着过着怎么就过上了漂泊流荡的日子。年岁都这么大了,还要撑起一叶破舟,抖着体衰多病的身子,拖家带口地在江湖天地间漂泊。生活,难道真的就像手中的薄酒一杯,酸甜苦辣咸全凭柔弱的口舌咽下。可遗憾的是,饮着饮着,连着薄薄的杯酒也没了。说不上,我们这些所谓的贤达这种山高水远的生活,那一天,也会变得跟杜老夫子一样挖!那可真是------!
于是,席间有人用含糊不清沙哑凄清的喉咙吟起了夫子那首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沰,乾坤日夜浮。------”!
席间有人醉了!------!
滕子京大概是最早离开宴会的那一位,因为巴陵府衙公案桌上堆积如山的公文正等着他来一一批阅处理呢!
三 更上一层楼
沿着木梯登上三楼,正壁赫然一面书法雕屏,赫然映目。竟然是伟人的手迹。一首气势磅礴的字体,与众迥异。毫不含糊的就能辨出出自何人手笔。所书篇章,正是有史以来最富盛名的洞庭湖题诗:诗圣杜老夫子的,大宋时有人曾在滕子京宴会上酒梦里醉吟的千古名作,《过洞庭湖》: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柝,乾坤日夜浮,········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作品的末端,署着书法家的大名:毛泽东。伟人的书法气势雄浑,龙腾虎跃。一向与文人书法有着很大的区别。而这独具一格的书体与魄力应用在了当年穷困潦倒的诗圣杜甫的诗上。两位伟人的联手共同完成了这面由艺术家雕刻的杰作,端端挂在号为“天下第一”的楼层之上。真可谓,伟人,圣诗,名楼。抵达世间唯美的巅峰了。而在这物镜之巅峰。人的心情也随之飞上天空,久久不能落下来。
许久,讲解员柔和的讲解才把人们的心从诗意的圣境中拿出来。(屏风两侧,一副简单有力的对联:风月无边,水天一色。
“请大家继续看这幅书作,作品中‘老病有孤舟’的病字,写成了来去的去字。尽管是草书,但还是可以看出其中的异处”。讲解员带着专业的口吻说道。
“难道是一个笔误?”,
讲解员接着用清晰的普通话讲起了另外一个关于书法的动人故事------。
四 历 史
历史的岁月很久远,也很深沉,无论它离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多远。
一缕阳光从楼外的树梢散过来。斜照在楼台的护栏上。临窗而望。
洞庭湖整个象一副精美绝伦的画卷彻底展现在人们的眼帘。绿碧如蓝的湖水,浩波渺渺的湖面,绰约如画的山影。一副真实的不用人工描摹的大自然的画卷在蓝天之下,艳阳之中,熠熠生辉,生动活泼起来。这就是岳阳楼,洞庭湖浩荡美丽的景色啊。蓝天,绿树,湖波,名楼,古人的吟哦,今人的登临,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天人合一的极美境界,这正应了墙上那幅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望着烟波浩渺的湖面,双公祠里三国英雄鲁肃的铜像身影,从我的眼边升起。身着东吴将军铠甲的这位身形挺拔的水军都督正站在一艘倚天的楼凡船头,他目光坚毅,身边跟随着威风凛凛的将士们。他正在举目观望,不远处,热闹的湖面上一艘艘水军船舰,正在你来我往,刀光剑影,呐喊不断的演练阵法,抄炼对敌。他们随时准备着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不久之前的赤壁,正是他们这支军队,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而那时带领他们的是他们的前任都督年轻的周郎------。
从楼上下来的时候,已是下午两点多。浓浓的绿荫里不时看到消歇的游人。在园内其它景点浏览了一圈。在楼侧的一处纪念停里,我淘到一本《岳阳楼诗文选》集。算是对这次旅游的纪念吧!出的园门,太阳已经开始西斜。走出园门,阳光还是那样的热情,一阵湖风掠过,浑身散着爽意,即将踏上回归的路程,我不由得又一次回头,朝收费门口的门楼望去:“巴陵盛状”,暂别了!完美的圣境。
公路上,车来车往,我朝着对面的公交站台轻轻走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