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育儿宝典今天如何做教师
孩子在学校吃不饱饭,老师怎么办?——如何将生活转化为课程

孩子在学校吃不饱饭,老师怎么办?——如何将生活转化为课程

作者: 魏智渊 | 来源:发表于2018-09-08 08:40 被阅读4次

    生活与课程相脱节,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结果是,知识并未转化为力量。例如,在教室里学习写作,花了大量的时间练习所谓的锦绣文章,然而在生活中,教师写不好一个通知,学生写不好一个留言条。在教室里尝试教审辩式思维,然而在生活中,凡事意气用事居多,所教和所学的知识似乎全然没有影响。总之,教室里习屠龙术,生活中杀不了一只鸡。

    为什么?

    一个原因是,教室里的学习,容易带来虚假的安全感和掌控感,而真实的生活,则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拥有相应的教学勇气,将生活中的大小事件,当成教育教学的资源加以利用,从而真正地训练学生和自己。

    举个例子,有家长反映,这段时间,孩子在学校里一直吃不饱,希望老师给学校食堂反馈一下。那么,老师怎么处理这件事?

    一种很自然的处理方式是,将家长的信息复制或截屏给学校。这样处理是没错的,也很节约成本。但是,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生活当成课程,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当成课程资源,那么,还可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件事,还可以如何利用它?

    一、问题究竟是什么?

    确定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是最重要的一步。那么,在这件事中,问题是什么?

    问题是“有一个学生一直没吃饱饭”吗?这显然不是问题,只是信息,或者说未经查证的事实。根据常识判断,在“一直没吃饱饭”的表述中,可能还存在着事实与感受的混淆,有待澄清。

    问题是“怎样确保这个学生能够一直吃饱”么?这也很难说,因为这个问题要成立,必须以“一直没吃饱饭”作为前提。在没有明确事实的前提下,问题仍然是暧昧不明的,因为还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不同的可能性,指向不同的问题。

    因此,要弄明白问题,就需要有一个调研的过程,这是一个弄清楚事实与问题的过程。

    例如,可以调研一组问题:

    1.在最近三天以来,哪一顿或哪几顿没有吃饱?是早餐、午餐还是晚餐?

    2.在取餐的过程中,有没有人限制取餐的数量?是限制一次聚餐的数量(例如提醒先少打一点,吃完再打),还是限制整体取餐的数量?

    3.是餐厅提供的食物数量不足,导致取餐或添餐时不够了吗?

    4.是餐厅有饭,但是食物过辣,或不喜欢吃导致的吗?

    5.是因为课程等原因(包括有教师习惯性拖堂)导致经常性去晚了,最终没饭吃了吗?

    6.吃不饱饭的情况,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有多少学生有类似的经历?

    ……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是区分感受与事实,把事实找出来。一旦事实明确了,问题就确定了。问题可能是:

    1.餐厅如何统筹安排,确保每个学生不受限制地吃饱?(这里又有三种可能:食物总量不足;食物烹饪有问题,比如过辣;食物调配不当。)

    2.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挑食的现象?

    3.如何确保学生准时就餐?

    ……

    如果没有弄清楚问题,那么,餐厅的生活就很难改进。因为他们也会很困惑:是我们做的饭太少了吗?很有可能,一方面食堂存在着大量浪费,每顿饭要倒掉不少,另一方面,也有学生会反映吃不饱饭。

    二、元认知:换一种方式提问

    所谓的元认知,就是解决问题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检查和反思自身与他人的人格、情感、认知模式等等。

    仍然以这件事为例,教师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

    1.学生为什么不自己解决问题,而要请家长出面帮忙解决?

    2.学生为什么是找家长解决问题,而不是先找老师?

    这两个问题都事关重大,已经不是一个吃饭问题了,而涉及到更为根本的问题。对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的理解与应对,将可能带来一间教室的持续而深刻的进步。而这,正是暮省应该予以讨论的。

    例如,跟学生讨论:

    1.如果你没有吃饱饭,那么,你觉得这件事找谁解决最为合适?(厨师/餐厅负责人/校长/老师/家长)

    2.你通常会倾向于找谁?为什么你倾向于找这个人?

    3.不是所有人都能帮你解决问题,那么,你找人解决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4.从道理上讲,你可能知识解决问题的正确顺序,但为什么在实际行动的时候,你的表现却并不是按这个顺序进行的?

    5.如果你是靠自己解决问题的,那么,有哪些策略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你觉得最优策略可能是什么?

    ……

    实际上我们知道,学生遭遇问题,经常缺乏勇气去自己解决,而倾向于把问题推给父母,由父母帮助解决。许多父母也乐于替孩子出面,毕竟,不只是父母,连老师,都经常遏止不住照料学生的冲动,而很难自觉地理性地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父母和老师只以协助者的身份出现。

    在这里,元认知层面的省察,就拥有了重大的教育学意义。因为我们有可能从一件件小事出发,让学生学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积极地且以恰当的方式与人沟通,最终穿越一件件小事成为问题解决者,从而“学会生活”,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了智力与情感,提升了社会化水平。

    学生为什么有事找家长,而不是找老师?这是老师要加以省察的。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师生关系,还没有发展到让学生觉得可以在教师这里倾诉心声的程度,或者学生担心找老师会被斥责,二是老师没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程序与方法,例如,哪些问题,要及时告知老师,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指导,自然首先想到的是父母。那么对老师来讲,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将大多数问题消化在教室里,而不要轻易麻烦家长?

    三、教师成为问题解决者

    这是元认知的另一个层面,教师如何反思自身的认知模式,以及问题解决过程?

    仍然是这个问题,教师很容易的反应是——

    这是餐厅(或学校)的问题,与我无关,你们没有照顾好学生。

    很爱学生的老师,还会站在学生这一面,滋生出抱怨:你们怎么搞的?竟然让学生都吃不饱饭?!

    然而在这里,有几项修炼是非常重要的,很可能让教师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

    1.每一个人,包括教师本人,从自身看过去,都是主体,都要修炼直面问题的勇气与智慧。

    2.所有的问题,都不只是一件有待摆脱的麻烦,更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3.问题的本质,不是餐厅人员与学生的冲突,而是餐厅人员、学生、教师共同面对一个问题,经由这个问题的解决,所有人都可以增长经验。

    很多时候,教师会任由问题发生。为什么呢?首先,他觉得不是自己的事,是餐厅的事,他也不愿意替孩子出面提出问题,因为他怕损害同事关系,或者领导会对自己有什么看法。这种想法是人之常情,但对教育者来讲,是一个“近乎无事的悲剧”。因为它充分证明了,你在哪怕如此小事上,也缺乏勇气与担当,无法替自己的学生争取权益。那么,你在教室里,如何开展道德人格课程?这甚至跟学校文化无关,学校文化是另外一件事,毕竟,如果大家都缄默不语,校长就要反思。但问题是,作为主体,你的选择不应该被环境决定,而应该被你自己决定。

    这是勇气问题。有无勇气,对师生关系也有很大影响,学生渴望正直而有勇气的老师。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发展智慧。例如,如果你觉得餐厅工作人员也很辛苦,不忍心公开批评,那么,你完全可以私下沟通,将对人的理解与解决问题的努力结合起来。——当然,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除了少数不宜公开的问题外,公开讨论问题,才是真正倡导的。

    其次,将问题视为麻烦还是机会,将带来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觉得问题是麻烦,那么就会烦恼、沮丧,并且抱怨。骨子里,我们总是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如果将问题视为机会,就会兴奋。利用这个问题,不但让学生得到发展,而且让自己得到了发展,甚至让一所学校得到了发展。可能讲,谁持久地如此发挥影响力,谁就在无形中领导着学校。

    最后,最重要的是,将“对事不对人”作为最深的原则之一,在生活中加以运用。这一点极其艰难!我们很难宽容别人。这不是因为我们不好,而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些有待修炼的能力,例如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源自我们内在的脆弱与无力感。毕竟,跟学生一样,当我们以并非最佳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内心总是回荡着一种呼喊:“你没照顾好我!”这种被爱情结,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成熟的心理,反而会说:“让我来帮你解决问题吧。”这不仅体现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质上也是“爱的能力”。

    尾声:多个主体,多个课程

    显然,我这里没有提及餐厅应该如何思考,校长应该如何思考。假如有一个上帝视角的话,那么,最应该作出真诚回应以及作为问题解决主体的,依次是餐厅和校长。

    然而,主体性原则的含义,从每一个相关人的角度看过去,自身都是主体。与其期待别人改变,不如以自身的改变,来带动环境的改变,这就是领导力。当然,这跟基于游戏规则要求对方履行义务并不矛盾。

    餐厅和学校,如何理解和回应,并采取合宜的措施?这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了。

    无论如何,回到开头,我想要表达的是——

    我们要有勇气和智慧直面问题;

    我们要将问题,不,将生活本身当成活生生的课程,发展学生,发展自身,并使团队获得发展,使每个人日趋完美;

    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将枪口指向彼此,要牢记,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毕竟,这里是运城国际。

    2018年9月8日星期六早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斧正堂:如何将生活转化为课程,这样的话题很实在。

        十二年前,我与您在北京相别后,回到故乡,去一个小海岛上当小学校长,后来的三年时间里,我感受最切身的就是生活与教育教学没有联在一起,那时候,每天面对的问题是生活问题,跟教育看似乎没有关系一样。这些年过去了,我慢慢觉得,教学教育离开了生活问题,就是虚空。
        这次,从西安论坛的视频上再次看到铁皮鼓,很高兴。
        魏智渊:@斧正堂的言语 谢谢!
      • 小修1981:魏老师分析的绝对是真问题,也是教育问题,更是成长问题。教会孩子学会生活我是极其赞成的。
        但班主任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也是个真问题。
        班主任需要把一个人的精力分配到宿舍、餐厅、教室、操场、小桥、活动室等活动场所的管理、30个孩子在14个的学科发展、均衡和学习、语文学科的主授(又分晨诵、午读、暮省、教课书学习,并且需要保证一定质量且出作品),还有复杂的家校关系的处理,等等。
        因此,班主任处理事情时偶尔分身乏术处不周也是难免。
        学科老师和学校各部门可以专职处理自己职业内的事,班主任的身份是语文专科+杂家(综合家)。因此觉得,班主任固然需要教会孩子学会学习,学校各服务部门若只是强调“服务”本质,而不是同步地提高本职工作性质认识,帮助孩子“教孩子学会学习”(很难),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某个程度上要得到根本解决也是很困难的。
      • 康老师心育:魏老师能透过现象,抓住契机,生成课程,值得学习借鉴!
      • 漫彧:生活中遇到问题,调查问题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起事件中,“食物”才是客体,与之有关的“我”、“餐厅”、“学生”、“家长”、“学校”都是主体,生成主题是“ 由家长反馈而来的‘孩子吃不饱饭’ ”,这个主题包含有丰富的信息,如果我们批判性的看待它,就会得出许多纵向的和横向的问题,就是魏校长得出的那些可能性的结论一样!但是我们不是您呀😂😂😂我们还需要修炼再修炼……一定赶上!!!
        魏智渊:@油画中的秘密 👍

      本文标题:孩子在学校吃不饱饭,老师怎么办?——如何将生活转化为课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lk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