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有了二宝是从厦门学习回来的第一天晚上,跟当初知道有了童的心情完全不同,有些意外,不知所措,因为这根本不在我的时间规划内。天啊,我还刚烫了头发呢。
我预约了一周后去医院检查,也给了我俩一周的时间来考虑要不要。是的,我和朋朋当时有想过不要。我们想等我们的工作上了一个平台,等家里经济条件好一些,等换了一个大房子,等童童大一些,二胎计划再纳入考虑,现在什么都没有准备好TA就来了,我们可以吗?要是两个孩子跟着我们吃苦怎么办?
无比煎熬的一周终于过去,医生看着B超单问:准备要吗?怀童的时候医生也这么问,我觉得这个问法好残忍,怎么可以对一个满怀喜悦准备迎接新生命到来的妈妈抛出不要的可能呢。可是,这次我却小心翼翼地回答:那要是不要的话后面要怎么做呢?医生说:我给你开检查单 ,如果检查没有问题,再来预约做手术。我点头说:好。
等朋朋帮忙缴完费,拿着检查单我却迈不开脚步,眼泪开始止不住地往下滑落。这也是一个童童呀,会像童一样活泼可爱,一样叫爸爸妈妈,我怎么可以。我想起早上出门的时候电梯里还遇到一个奶奶带着一对姐妹,姐姐说:我四岁了,这是我妹妹,她两岁。这就是两个孩子未来的画面呀,我怎么可以。
看我哭得伤心,朋朋说那我们要吧。我听了点头如捣蒜,心里瞬间从乌云密布转为晴空万里,原来这才是我的真实想法。这个孩子一定要和我们在一起。
再后来检查,二宝和童的预产期是同一天,奇妙的缘分。我和朋朋闲聊时也提起,如果不是二宝意外来了,估计我们以后也迟迟不会迈出要二胎这一步,这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吧。
头三个月,依然吐得一塌糊涂,体重下降,这次也不矫情了,吐完擦擦嘴漱漱口,该做什么继续做什么。上班时的工作量不减反增,好像是要把怀童时减少的工作量全找补回来。家务活不用我做,可在家时她是一定会缠着我玩的,少有属于自己的安静时间。这一次,再没有闲功夫做手工,没有关注每周孕期须知,甚至经常记不起这是第几周了。
三个月结束,身体好了,心理又陷入困境。来自工作的压力让我无法放松,八小时之外的计划因此延滞让我无比焦虑,结伴前行的伙伴已经有所行动和成就,而我仍然原地踏步。我陷入了深深自责和自我怀疑中:我真的可以掌控自己未来的生活吗?可以给两个孩子足够的陪伴,可以赚到满足家庭开支的收入,还能实现自我价值吗?我是否还可以拥有自由?
直到我遇到朋友推荐的《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这本书,由台湾生活家蔡颖卿著,插画是由她的小女儿Pony所画。她经营一间生活工作室,养育两个女儿,是七本书的作者。她在扉页里写:无论在哪个生活阶段,我都不苛求清清楚楚画出完全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刻,所以我就利用操作家务、全心陪伴孩子,也利用热情进入工作来感受那些安静给我的种种享受,再从这种感受中支取快乐来面对每天循环的生活。幸福不一定属于有钱、有闲的人家,教育也不是花钱买得到的商品。生活稳定的节奏、父母每天的关怀照顾,所结合而成的安全感,就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她笔下的生活如涓涓细流又热气腾腾,尽管她的日程安排忙碌而紧奏,却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在时间的不自由里并未感到她受到了限制,反而是充沛的美好。
如果她可以,为什么我可以呢?尽心当母亲,也享受工作的劳累与努力的成果。我妈妈和我婆婆都是这样的母亲,尽管我们俩的家庭都不富裕,但我和我弟弟、朋朋和两个姐姐从小生活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她们是我身边最好的榜样。
我需要的是安静下来,珍惜眼前的赠予,理顺横在我心里挡住我视线的枝枝蔓蔓。我开始寻求帮助,开始把意念化为行动,尽管动得有点慢,尽管写下的微梦想清单要好些天才能打上一个勾,但涓涓细流总好过一滩腐水。
如蔡颖卿所说,父母养我们,我们养孩子,都是孩子“可爱”和“可以爱”吧,而爱是所有的理由,是一切的动力。
当我躺在B超室的床上,知道肚子里是一个小女儿时,嘴角是掩饰不住的笑容,因为我脑海里浮现了许许多多美好的画面:我们一起读书、写字、画画;我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地一起去户外,为她们拍照记下幸福纯真的瞬间;她俩躲在被窝里聊悄悄话。
来自日本摄影师这样,真好,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