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它牵涉到每个人都遇到的一个矛盾。
人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传统、文化、习惯、生活等的不同,孕育出不同的观点。人本身有说话的欲望,说出来的话都会从自己的观点里面来讲解,这就制造出非常多的道理。这些道理的根据就是自己的观点,对个人来讲,当然要捍卫自己讲的道理。但是“有利走遍天性”,个人的道理是不是道理不是来自于你个人,而是在于你讲出来的话有没有普遍性,客观性,合理性。
普遍性:个人的观点确保所有人都能应用
客观性:有没有个人不重要,不能讲自己主观的东西,更不能讲自己主观的东西有道理
合理性:一听之下就能够接受。
普遍性、客观性、合理性是“有理走遍天下”的基础。这就是辨别真假的主要依据。
走遍天下,也意味着这个真理不分中西,否则就是强词夺理。道理要普遍、客观、合理的, 超越任何人的认知而得到一个真正的道理。走遍天下只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真理只有一个,既然是真理就不分中西。
西方哲学讲到真的时候,第一个哲学家是色诺芬尼,先苏哲学家,最重要的形上学家。使得我们讲出超越现实的基础叫形而上。他说,你不要看我们画出来的神,希腊画出各式各样的神,比如战神、火神、爱神等,我们人画出来的神一定像人. 没有人见过神,也没有人见过鬼,因此人画出来的神只能是人的样子。人创造了神的形象。如果狮子有手有笔能够画画的话,狮子画出来的神一定像狮子。 这就是你的观点,认知所产生出来的局限性。北欧人画出来的神一定是金发蓝眼,肯尼亚人画出来的神一定是黑头发黑眼睛黑皮肤,画出来的形象的认知,很明显是按照自己的观点画出来的。但是这里面的重点是,你画出来的神像观点来自于个人,但是应用的时候是应用到全世界(不普遍-基于个人认知,不客观,不合理)。你要能够讲出道理,就必须要超越人的经验。
中国哲学中,祖师爷孔子也讲过类似的话,“吾道一以贯之”,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强掉“一”的概念,普遍、客观、合理-一个道理能够说服所有的人,不用多做说明,它就是能够说服所有的人。这对道理的要求,认知非常重要。
科学之所以后现在的地位,就是基于人们认为科学具有普遍、客观、合理的特点,不需要多做说明,放诸四海而皆准
道理是一个超越的东西,远远高于个人的认知。
中国的超越层次就是伦理道德,而西方人的超越层次就是宗教信仰。只是这个道理在应用的时候,效果就不太一样。
希腊人虽然哲学、科学、艺术、建筑进步,但是希腊人的宗教是多神的,后来罗马帝国很容易接受了一神的基督教信仰,重点不是神,而是“一”,代表独一无二的道理。
中国哲学强掉伦理道德,“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中国为什么没有道德却有道德?在中国有上帝没有道德,这种人才是不可取的。对于我们有没有上帝不重要,有没有道德则是必须的,基本上是客观、普遍、合乎理性的。
其实我们是讲宗教的情操慢慢转变为伦理道德的认知,而且认为伦理道德的道理,有理走遍天下的道理,到哪里都是一样的。
没有实体的宗教,却有宗教情操的道德,它很重要。在整个西方的历史,从中世界开始到一两百年前,基本上是一个为宗教发生战争的历史。在中国,这种现象无法理解
在中国,每个家庭都透过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变成判断好坏的基本认知。比如一个媒婆讲某人学历高、有钱...诸多好处,但有一点不孝顺,在中国人面前这很要命,不孝顺就不符合伦理价值,就是人面兽心、坏蛋。如果一个人无恶不作,但很孝顺,符合伦理道德要去,我们可能会认为他还是一个好人,有的挽救。
伦理道德是经验中可以察觉的,伦理的部分包含了从家庭、父母、兄弟姐妹、邻里、整个社会等,都是基于伦理。
伦理基于事实。
道德比较抽象,牵涉到应该怎么做人。
对于父母就要孝顺,对于子女就要有亲情,对于朋友就要信赖感有信任,夫妇间互爱互助...
道德里面的超越,涉及到一个“应然”问题,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伦理上面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就是强掉人心上面的认知的问题。你要能够知道他的内容,约束你的行为,且能够从内心接受这种内容。
拥有道德的约束就是形而上的层次,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基础就是从这种形而上的关系上建立起来的,从这个关系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伦理层次最强的有理走遍天性,以伦理为主。
中国相信的是自然性的宗教性格。
宗教的力量慢慢式微,因为之前的观点不够普遍、客观、合理。保护自己族群的神。
真正符合人普遍客观跟合理的要求,除了道德的诉求以外,就是伦理关系。伦理关系是我们经验中的一部分,而道德的诉求实际上是我们宗教性格发展的结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有理走遍天下的理,绝对不是宗教的理,而是伦理道德的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