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一阵子,《每日人物》报道了一位失独母亲的平凡生活。
68岁的聂和平在15年前失去了自己29岁的独生子,儿子的去世给聂和平和丈夫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把自己关在家里,天天以泪洗面。
后来,她想去养老院安度晚年,可是又被养老院以“没有子女签字“的理由拒绝。于是,她决心成立“失独家庭关爱互助协会”,把跟她一样失去子女的父母聚集在一起。
如今,这群平均年龄60岁的失独老人,在“失独协会”的组织下,举办年夜饭,编排节目,参加舞蹈大赛,大家像一家人一样聚在一起,相互关怀,相互鼓励,重新找回了快乐,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看到这个故事,我特别感动。说实话,“失独家庭”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造就了“独生子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更是衍生出了“失独家庭”等多方面的问题。
“失独家庭”,顾名思义,就是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
根据中国致公党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2013年人口学家预计,中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
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扶助政策来使他们的晚年供养问题得到一些解决,可是,失去独生子女对许多中国家庭而言,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人到老年,又承受了这样的丧子(女)之痛,他们的心理创伤又该由谁去抚慰呢?
2
聂和平说,刚刚失去儿子那会儿,她像疯了一样。后来,她跟自己说,必须要振作起来。于是,她开始跟朋友出去玩,开始参加老年大学。她给自己报了好多课程,唱歌、舞蹈、合唱团、葫芦丝、剪纸,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晚上就能睡着了,而以前,她晚上都是睡不着的。参加老年大学以后,她的精神面貌慢慢地开始好了起来。
心病还需心药医,精神支柱没了,就得给自己找些新的精神支柱。只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父母而言,子女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从孩子出生那天起,“XX爸”、“XX妈”就成了父母们唯一的身份,陪伴孩子成长,看着他们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再一把揽过“带孙子”的重任,一生操劳,无怨无悔。
我身边有许多父母,他们把全部心血投注在孩子的身上。为了孩子,早出晚归,陪孩子做作业,帮孩子调理饮食,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却乐此不疲。可是等到孩子终于熬过了高考,像小鸟一样飞向了向往的大学,家长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终于可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可是爹妈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孩子空荡荡的房间让他们无所适从,夫妻俩终于有机会独处却相对无言,就像上了一辈子班的老师傅终于退休,面对突然冒出来的大把时间,内心却没有欢喜,只有深深的失落。
他们的生活里,已经没有了自我,子女能够成才成功,就是他们最骄傲的资本。
可是父母们大概都忘了,在成为父母以前,你曾经也只是你自己。你也有过自己的爱好,有过自己的梦想,只是这些爱好这些梦想伴随着孩子的出生,慢慢被你自己丢弃了而已。
现在很多育儿理论、婚姻理论都在倡导:夫妻关系应该大于亲子关系。好的夫妻关系是为了白头偕老,而好的亲子关系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守护,在适当的时候退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爱与分离的问题。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关系,应当充盈着爱,同时也懂得分离。
可是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里,亲子关系却常常成为主导,夫妻关系只是为了更好地为亲子关系服务。于是,当孩子遭遇不幸,当亲子关系不再,整个家庭也就随之走向了毁灭。
3
中国的父母,往往都具有超强的牺牲精神,一切为了孩子——但这并不是父母应该有的模样。作为父母,他们应该爱伴侣胜过爱子女,他们的快乐、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应该是完全建立在孩子身上。
而我们,作为子女,在享受父母庇护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找回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父母是需要被引导的,就像儿时他们引导我们那样。
一、教父母学习新的通讯工具,让他们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通讯工具早以不单单是为了满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络,它更是联系我们和整个世界之间的桥梁。只需一部手机,便可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
所以,请腾出一点时间,耐心地教父母合理使用手机,他们的世界不应该只是菜市场到小区之间的二里地。只有当他们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们才会找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二、鼓励父母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们常常批评一些年轻人太宅,成天窝在家里无所事事,其实,很多父母也很宅。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社交圈,遗忘了自己年轻时曾经有过的爱好,把一腔热情投入到如何为子女做好后勤服务上。这样的父母,当然是无私的,却也是可怜的。
如果有可能,不妨多鼓励父母去参加一些老年社团。年龄相仿的老人家聚在一起,培养点兴趣爱好,找点生活的乐子,即便儿女们不在身边,也能为自己找到新的精神寄托。
三、尽量少占用父母的时间,给他们的私人空间留白。
这些年,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空巢老人”的现象,强调应该多抽出时间给予父母陪伴,这当然是没错的。但其实,另一种现象也同样需要得到我们的关注,那就是小夫妻家庭对父母劳动力和时间的压榨。
现在,很多年轻人结婚生子后,迫于生活压力和工作需要,把父母一方或双方接到身边来帮忙照顾家庭。殊不知,这是以牺牲父母自由舒适的老年生活为代价的。虽然很多父母是自愿帮忙,虽然很多小夫妻也是无奈而为之,但是,在父母竭尽全力帮助我们的同时,也请尽量多给他们留出自己的私人空间,让他们适当“休假”。否则,24小时被捆绑在儿女的身边,又何谈找回自我?
4
聂和平说,现在的每一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她,感觉余生很幸福。她希望那些跟她一样失去子女的老人都能从过去的伤痛中走出来,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
其实,不单单是“失独父母”,这又何尝不是天下所有父母都应该有的状态。有自己的追求,关注自己的爱好,对生活充满希望。不管儿女在,或不在身边,都能把日子过得生机勃勃。这,才是为人父母最应该有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