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人们都很惋惜,同情荆轲。因为荆轲和高渐离之间的友情,以及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荡气回肠的诗句。并且古往今来也有不少人在猜测,如果当荆轲刺秦的时候,一切时机都已经完好。那荆轲刺秦,是不是会成功,如果荆轲刺秦成功的话,整个战国时代都要再次大乱。原本按照荆轲自己的设想,刺秦是可以成功的,并且还可以让秦始皇把之前侵占六国的土地全部都还回来。可是到了最后,荆轲刺秦,却惨败。而这当初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燕太子丹。
在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当中,荆轲刺秦,可以说是被逼无奈的。在燕国的时候,荆轲结识了自己的知己,高渐离。而他和高渐离每天在市集上饮酒作乐。“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这样的日子竟可过的好不痛快。就在荆轲过这样的日子的同时,燕太子丹从秦国逃了回来。而《史记》这里则描写了燕太子丹与秦国嬴政的仇怨。原本两人一同在赵国做人质。可最后嬴政回到秦国当上了国王,而燕太子丹却在秦国做起了人质。嬴政便看不上自己儿时的伙伴。尽情的嘲讽他。而燕太子丹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好忍受嬴政的羞辱。所以当燕太子丹,逃到燕国的时候,他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给自己报仇。所以他才召令天下刺客用来刺秦王。而当时荆轲与高渐离的故事在燕国人人皆知。于是燕太子丹,便请求了荆轲,请求荆轲刺秦王。原本荆轲则是不打算来刺秦王的。可是当时给荆轲传信的田光先生,因为受不了了燕太子丹的怀疑,给荆轲传完信之后就自杀了。田光先生在死前就请求荆轲去见燕太子丹。面对田光先生这样的遗言,荆轲不得不去实行。而见到燕太子丹之后,丹就直接让荆轲去刺秦王,并且还“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如此一来,荆轲就不得不去刺秦王。因为这里面则关乎到了到了侠士的侠义精神。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侠义精神是起源于墨家思想。晚清学者陈沛提出:“墨子之学,以死为能,战国时俟烈之风,盖出于此。”康有为认为:“侠即墨也,孔、墨则举教名,其实一也。”由此可见许多人都认为中国的侠是出于墨家。即使并不是出于墨家,可中国的墨家思想对侠精神也产生了许多影响。中国民间社党“济世除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侠义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墨家精神的某些缩影,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当时的战国时期里,墨家思想的支持人一直是坚定的站在弱小的那一方的。墨子一生中多次为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事业而奔走,如止楚攻宋,说服鲁阳文君放弃攻郑,说服项子牛放弃攻鲁国等义举。更为可贵的是墨家集团为求天下大义,即使是牺牲了个人性命也在所不惜:“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还踵。”并且他们工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过着极其简朴和艰苦的生活。而根据记载侠确实不是出于墨子,因为在墨子思想出现之前侠就已经存在了。而根据韩非子所说的,侠以武犯禁,只是没有受到墨家思想的侠。可以说是没有侠义精神的侠。而尽管这样,还是有许多侠以武犯禁,因为他们一直扰乱着封建统治秩序,所以就被统治者所禁止了。并没有记载在史书当中。可是墨家思想还是没有消失。因为统治者的排斥,所以墨家思想便不再出现在朝政,而是出现在了民间,甚至是山水之间。因为在秦汉之后,社会上不断出现,“游侠”“任侠”一流人物,他们一直是提倡扶弱济贫,见义勇为,吃苦耐劳,重信意。而之后更是逐渐迸发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但是最不幸的是荆轲正是秉承这种信念的人。
当燕太子丹如此的对待荆轲的时候,整个燕国的人都以为荆轲找到了自己的真正知己。因为当时燕太子丹把荆轲供奉的比许多燕国的大官都要好。而燕太子丹名义上打着是为整个燕国报仇,甚至于是给所有在战国时期被秦国侵占的土地的诸侯国报仇。可这是真的吗?错,全部都是假的。尽管燕太子丹确实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心思给诸候国报仇。让秦国不在强胜。可到底是他心中为自己报仇的私心多,还是这为整个天下叫板秦国的心仪多?这在《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许多细节都可以看出来。荆轲刺秦失败之后,燕太子丹第一个就是逃离国家,自己一个人躲藏了起来。由此就可以看出燕太子丹并不是一个心念国家的人。而在荆轲等待最佳时机去刺杀秦王的时候。燕太子的三番五次来催荆轲出发。就是因为怀疑荆轲害怕,不敢去。甚至怀疑荆轲害怕,不敢去而给荆轲身边派了一个秦舞阳。用来监视荆轲是否忠心于燕国。毕竟荆轲并不是燕国人。由此可以看出,燕太子丹并不是那样心怀天下的人。甚至还有点心胸狭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作派人去给天下苍生求福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但是荆轲明白这一切吗?荆轲其实是明白的,荆轲是什么都明白的。他明白燕太子丹完全是在利用自己,而仅仅是为了给他自己报一个私仇。那为什么荆轲明白这一切,却还是去刺秦王呢?在《史记》当中,荆轲和燕太子丹计划的一切事项是像曹沫那样,劫持了秦始皇,逼秦国吐出之前吞占六国的土地。之后荆轲再平安归来,如果秦国不守信用的话,燕国就直接将秦始皇给杀了。用来制造秦国混乱,而这个时候只需要连纵其他的国家一起来进攻秦国。甚至帮助秦国扶持一个傀儡皇帝上位,那一切局势都是燕国为大。因为是燕国派出了荆轲刺杀了秦始皇。原本这一切都是可行的。只需要按照荆轲自己的设想。所以荆轲才在当时见到燕太子丹的时候,就答应了燕太子丹去刺杀秦始皇。在荆轲答应了燕太子丹之后,燕太子丹就开始好好的对待荆轲。并且还给荆轲准备了一把绝世利刃。在燕太子丹看来,一切的时机都已经成熟了。现在已经可以去刺杀秦始皇了。可荆轲却不去刺杀秦始皇,燕太子丹就不得不怀疑荆轲是不是害怕了,或者,叛变了。可显然荆轲并没有丝毫的害怕。在之前,司马迁已经为我们做好了铺垫。司马迁写道:“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可见司马迁已经在这个时候做好了铺垫,荆轲并不是全天下最好的刺客。荆轲,顶多算是一个一流的刺客。但是要荆轲去刺杀秦始皇这么隆重的任务。荆轲的技术还是不行的。而这一切,却只有荆轲自己才懂。于是荆轲,便邀请了自己的一位好朋友。那个好朋友是剑法是天下无双。至少用来刺杀秦始皇是绰绰有余了。可是那个朋友的家却离燕国很远。荆轲左等右等都等不来那个朋友。当时燕太子丹看到了一切时机都已经成熟。可是他并没有看到荆轲的那一个时机还没有成熟。也就是说,如果现在的荆轲去刺杀秦始皇的话,荆轲是必死无疑的。因为荆轲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可燕太子丹这个时候却开始了怀疑荆轲。怀疑荆轲叛变,荆轲真是有苦说不出。荆轲总不可能直白的对燕太子丹说:“我的剑术不高,现在如果我去的话,不仅刺杀不了秦始皇。而且还会落得一个身死道消的下场。”可燕太子丹却不懂这一切。甚至在荆轲上路的时候还派了一个秦舞阳用来监视荆轲。可以说,燕太子丹是完全全的不懂荆轲。荆轲是完全不可能叛变的。因为荆轲的侠义精神并,且荆轲的身上承载了两个人的希望。田光先生和樊于期两人的期望,他们两个人在死的之前都将希望寄托在了荆轲的身上,而荆轲是受到了墨家思想熏陶的侠士。所以说,荆轲是不会逃的。荆轲只会用自己的命去换秦始皇的命。可最后,荆轲却被燕太子丹逼得不得不上路了。迫于整个燕国人民的眼光,燕太子丹待荆轲如此之好。是将荆轲列为了自己的知己。至少在整个燕国人民看来是这样的。而如果最后荆轲没有去刺秦王,反而逃了的话,荆轲会受到所有燕国人民的谴责,甚至于全天下人民的谴责。而仅仅基于这一点,荆轲就不可能逃。因为荆轲的身上有着纯粹的侠士精神。可燕太子丹不懂啊,燕太子丹,只知道荆轲这么迟了还不出发,有可能叛变了。所以就一遍一遍的催荆轲出发。在当时,荆轲被逼上了一个绝境。如果不去的话,会受到全燕国人民的谴责。而如果去的话就有可能由此丢掉性命。最后,在现实的压迫下,荆轲选择了第二条路。去刺杀秦始皇,尽管荆轲知道此番前去,必死无疑。但荆轲还是义无反顾的上路了。这个时候,荆轲就算不是墨家思想的支持者。他也必定踏入了墨家思想。因为荆轲所做的一切事迹都完全都符合墨家思想。而正是由此一来,荆轲才会在在上路之前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此之后,荆轲便踏上的刺秦之路,也是自己的思路。一切的时机都没有成熟。荆轲怎么可能成功刺杀秦王?历来人们对荆轲无比的惋惜。又何尝不是白白损失了一个大好英雄。如果燕太子丹不是那么的白痴。他也能懂荆轲的一点点的话。荆轲也就不会死的那么惨了。甚至于最后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也不一定会是秦国了。可是燕太子丹却丝毫不懂荆轲。生生用自己的方式将荆轲逼上绝路。最后使荆轲得到了这么一个下场。
荆轲是可以不去刺杀秦始皇的。因为就算天下被秦始皇统一了之后,荆轲和高渐离还是能够日日饮酒作乐。可因为荆轲的身上,秉持着侠义精神。又因为燕太子丹打的一手好牌。将荆轲生生伪造成了自己的知己。而那个时候的刺客都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荆轲不得不去送死。可在送死的一方面荆轲又是自愿的。因为荆轲的身上,秉持着田光先生和樊於期的两个人的期望。最后,荆轲又不得不接受燕太子丹在自己身旁派了一个秦舞阳用来监视自己。可在刺秦过程中,秦舞阳没有一点点的作用。荆轲的本人是很矛盾的。就是因为刺秦这一件事。他有自己的原因去刺秦始皇。他也有自己的原因,不去刺杀秦始皇。可最后他还是去刺杀了秦始皇。这当中有因为天下苍生对自己的看法,但更多的还是他自己心中的侠士精神。他永远站在弱者的这一边。他宁可自己死也要保全平民。“士为知己者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