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认知”这个词火了,它成了互联网上的大网红。人们张口闭口都在说它,知识界大拿在谈它,普通的屌丝也在说它。感觉跟不上它很快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天天说“认知升级”、锻炼“元认知”,跟它暧昧了大半年之后,我突然觉得有必要好好认识认识“它”,搞清楚这一轮的“认知”到底该如何“升级”。
“认知”原本是个颇为学术的概念,更多只是出没于专家们的论文、讨论、研究里。但在这一轮互联网知识大潮中,它竟被推到了前台,忽然之间成了明星。而且显然,这个明星颇受欢迎,现在文化人出口不谈点“认知”似乎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记得以前说的都是知识、思维、智慧,没“认知”什么事啊,怎么它突然就火了呢?
“认知”为啥火?
根据德里克.汤普森(Derek Thompson)的观点,我们喜欢一样东西,主要的原因在于:它让我们感到既熟悉又意外。
我们通常不太愿意费力去了解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投入主动的思考。而我们的理性脑或者丹尼尔.卡尼曼所说的系统二通常不愿意出面,它更愿意舒舒服服呆那儿啥也不干。太熟悉的东西呢,又会让我们觉得单调、无趣。所以,我们最容易喜欢上的东西就是:
它看起来有点熟悉,但感觉又有点不一样。
“认知”是英文"cognition"的翻译,它的另外一个说法是“认识”。我们的学习、思考、体验的过程其实都是“认识”的过程,这很容易理解。但如果我们不说“认知”,而改说“认识”,天天喊着“认识升级”,多半这个“认识”火不起来。但换成“认知”就不一样了,因为它虽是“认识”,但感觉和我们传统上说的“认识”又不太相同。
“认知”啥意思?
“认知”是与很多学科门类都有关联的一个概念,心理学、哲学、神经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对它都有研究和分析。我们通常提到认知,更多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的。
我们首先来看看维基百科里对"Cognition"的定义。
Cognition is "the mental action or proc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ought, experience, and the senses."
中文定义是:
认知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
二者在表述上虽有些许差异,但它们的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所谓的“认知"是个“思维过程”,通过这个“思维过程”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形成理解。
搞明白这个概念后,我们就容易搞懂什么是“认知升级”,到底该如何“认知升级”了。
多读书、多学习、多跟牛人请教,对不对?当然没错,但这都没有触及“认知升级”的核心。要升级我们的“认知”,关键是要升级我们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外在的信息、知识、或方法本身。
如何“认知升级”?
升级“思维过程“,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进行思维的主体是谁。
你也许说,这不废话嘛,当然是“我”进行的思维过程。我说,不对,你只是由各个器官组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各个器官各司其职,我们要找到到底是哪个器官主导这个思维过程才能有的放矢。
心理学里常常说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但我们都知道,心理过程不是由“心”产生的,而是由我们的大脑主导的。更确切的说,是我们的“理性脑”主导的。
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曾提出“脑的三位一体”假设,他认为人类的大脑并非是一个整体,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这个三部分是人类进化不同阶段的产物。
根据大脑的构造,他从下到上将我们大脑的三个部分分别称为爬行脑、古哺乳动物脑、新哺乳动物或理性脑。我们的大脑如同一个考古遗迹的现场,从中可以窥探人类千万年来进化历程。
爬行动物脑:
包括脑干和小脑,它控制我们的生存机能,如身体的平衡、呼吸、心跳等等。它时刻保持着活跃的状态。我们的呆板、偏执、冲动等等行为模式都来源于我们的爬行动物脑,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蛇、蜥蜴、鳄鱼没有什么区别。爬行动物脑是我们的记忆里“烙下的祖先们在蛮荒时代的生存印记”。
新哺乳动物脑:
又称为中间脑或边缘系统,下丘脑、海马体和杏仁核都在这部分。我们的恐惧、欢乐、愤怒、愉悦、痛苦等等情绪都是由它控制的。它帮助我们进行基本的价值判断,感知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创造性活动。
理性脑:
又称为新皮层,控制着我们的空间感、抽象思维、逻辑思考和语言、艺术能力等。人类的大脑中,三分之二由新皮质组成,正是它使我们拥有了高阶的认知能力。没有它人类便无法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成为万物之灵。
不是我们的生存本能、不是我们的情绪表达能力,而是我们的理性思考能力让我们成为了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而作为人,我们如果不利用这部分大脑去思考,岂不是辜负了自己,辜负了造物主?
明确了思维的主体,我们就知道这一轮“认知升级”的主角其实是我们的“理性脑”。那具体又该如何升级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积极锻炼我们的理性脑。
上面说的“三位一体脑”的概念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它让我们明确了一点,我们的大脑不是整体一块。仅仅说大脑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具体到脑的部位,我们要有意识的去健脑。就像健身一样,你若想要一个强大的胸肌,跑步是没用的,你必须做针对性的运动。
你只有意识到了这一点,你才有可能想办法去做。研究表明,情绪和理性是很难同时进行的,它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要升级认知,胡思乱想是没用的,丰富我们的情感表达也是没用的,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主动思考。
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系统一(直觉系统)和系统二(理性系统)的理论,就说明我们大部分时候依赖本能、直觉和情绪来处理问题,而理性系统必须主动调动才会起作用,这是我们的生理和进化决定的。
美团的王兴说: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这一点都不夸张,看看周围,反思自己,我们要么陷入情绪化的泥潭,要么只会人云亦云。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根本不具备独立、深入、理性思考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要认识“元认知”的概念。元认知被称为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关于思考的思考。通俗一点说:
元认知就是我们觉察自己思考过程和方式的能力。
当我们犯懒逃避思考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要积极思考;当我们一时冲动,要情绪发作的时候,他便及时出面制止;当我们自暴自弃的时候,他告诉我们这只是一种可以终止的情绪。想象一下,如果有个人时刻观察着我们,并且负责在适当的时候给我们提醒该多好。可惜,现实中当然不可能。但如果你有强大的元认知能力,你就相当于找到这样一个人。
可以说,锻炼理性脑的关键就是强化我们的“元认知”。事实上,仅仅知道“元认知”的概念,某种程度上就已经让你获得了一定的元认知能力。你知道自己可以觉察和审视自己的思考,你就会尝试去做。只要你不断去做,你的元认知能力就会越用越好、越用越强。你的元认知能力越强,你就越能够持续不断、有的放矢的强健你的理性脑。
其次,学习更高效的思维方式。
我们调动了思维的主体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它按更高效、更先进、更高级的方式去工作。
其实,这部分很简单,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那些比我们牛的人如何思维的,然后再去学习就好了。你之所以需要“升级”,是因为有比你更优、更高效、更能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读书、跟牛人请教、学习专栏,这些都是我们升级思维的有效方式。
我的另一篇关于庄子说的“有涯、无涯”的文章里曾提到,生命短暂、时间有限,仅仅依靠自己有限的经验积累,我们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个知识上的侏儒。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用演绎的方法吸收别人的知识、思维和智慧。否则,我们只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比如,曾经的我,做事常常半途而废,一开始热血沸腾,到后来又不了了之。之所以不了了之,多半是因为总觉得成功应该一撮而就,付出了努力就应该有回报。所以,当看不到任何回报的时候,便不再坚持。后来看到下面的图。
这两幅图清晰的展现了两种思考方式,第一张实际上是我们的想象,而第二张则更加准确的描述了现实。以前我想当然的认为努力就有回报,看不到回报就意味着我终究也做不到。现在我知道,前进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过程中充满迂回和挫折,但只要你坚持下去,总能达到目标。仅仅一张图就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
2016年10月,我开始每日写作,到今天为止已经写了将近二十万字了,它让我在记录生活、梳理想法、整理知识、练习表达等方面受益良多。我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各路大牛都在强调写作的作用,而我就是照做;中间遇到瓶颈、困难也没有任何放弃的想法,因为我的思维模式已彻底改变。这本身是升级思维的一部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收获了更多的思维升级。
再比如,以前我羡慕那些能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人,却总是避开每一次公众讲话的机会。但当我知道人分为Be-good Type(表现型人格)和Be-better Type(进取型人格),而那些各行各业的高手都是进取型人格之后,我知道做一个Be-better Type的人是更好的,从长远来看能带来更好的结果。于是,改变以往的做法,抓住一切机会练习公众讲话便成为了我的选择。
认为投入和结果是线性的关系、还是非线性的关系,认为某方面的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可以通过练习不断改进的,这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不断优化的。升级你的认知,就是升级你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陈旧的思维方式。
最后,用行动的方式思考。
我们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认知升级”的最终目的是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如果我们天天读书、学习、研究牛人的思维方式,但却从不去践行、去行动,最终我们成了“理论家”,这不是我们要的“认知升级”,它也不是真正的“认知升级”。真正的“认知升级”一定是能带来行动的改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价值在这里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的精髓在于:
要用行动的方式去思考,在行动中升级自己的思考,在思考中让自己的行动迭代。
这是我们做项目、做事业的正确方式。贝叶斯方法说的观点随事实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胡适讲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本质上说的都是一回事。
如何用行动的方式思考?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我有一个心得,就是将抽象和现实联系起来。
首先,遇到一个问题,看到一个现象,要练习概括和抽象的能力,总结出规律。
我们看到的、经历的、读到的都是一个个表象、事件、故事。它们是具体的,具体的意思就是它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两件事是完全相同的。抽象的意思是,你得在一个个具体的表象中“抽”出那些和其他事件“象”的部分。
人和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也可以从这个层面上解释,我们看到的是表象的世界,而牛人看到的是抽象的世界。什么叫“洞察力”,你能看到背后的规律、道理、本质,那么你对它就有更深的认识,也知道如何更好的应对。
其次,学习一个规律、理论、方法,就不断地将它们应用于现实的世界中。
上面讲的是抽象的能力,这里就反过来,你要有应用的能力。演绎、迁移,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事。我们的经历和经验都非常有限,完全靠自己总结,那效率就太低了。所以我们要去跟人学、读书,把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知识、规律、理论、经验拿来为我所用。
这个方法其实就是突出了“学习“的本意,"学”来知识,然后再去练“习”。光看、光读、光写,是不够的,你得把它们应用起来。学到一个道理或知识,问问自己,这个道理还可以解释什么问题,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掌握了上面两个方法,我想我们的思考深度、行动能力,都会大大提高。这个原因,我觉得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一、理论让你看清本质,并提供方法指导。
牛人之所以牛,不就是他们掌握了上面的方法,然后脑子里的知识越来越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越来越多吗?遇到一个问题,他就找理论依据,然后预测走向,验证方法。
二、理论让他心里有谱,自信让他更加果决、坚毅。
理论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有了它就能解释现象,指导实践了?我觉得,理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并非一定正确,更不是全能。它真正的魔力在于:
让我们在行事时有了更强的自信,以致我们更果决和坚毅。
某些时候,正是果决和坚毅而并非理论本身,让我们更好的解决了问题、实现了我们想要的目标。
以上,简单来说就是理性思考、主动学习、积极行动,这三者实际上是个整体。说到这,我才发现这一轮的“认知升级”其实也没啥新鲜的,高效的“知”,结合高效的“行”,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这不就是“知行合一”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