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想法简友广场
每一个"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都是积攒已久的不被接纳

每一个"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都是积攒已久的不被接纳

作者: 校外那些事儿 | 来源:发表于2019-12-26 00:58 被阅读0次

#杨烁育儿# #爸爸去哪儿杨烁# 育儿方式有感

小时候,出门看见邻居,妈妈推她

“快,叫阿姨好”

“我不爱讲话……”孩子嘟囔道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真没礼貌!”母亲训斥道

等到初中,父母感情失和离婚,她内心备受打击

班主任向母亲反映:孩子情绪低落,上课心不在焉,还逃学

母亲拽着她哭诉:“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脆弱?我要不是为了你,怕你受苦,才不会离婚了还带着你这个拖油瓶!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就不知道好好学习呢?”

孩子没说什么,默默去学校继续上学。

但是逐渐出现了严重的情绪问题和强迫症的症状,还有抑郁倾向。

每一个"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都是积攒已久的不被接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诊断后,母亲为此哭得很伤心:

“我这么苦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你怎么还得了这种病?以后我还能指望谁?”

这一次,孩子还是没说话。在一个安静的午后,留下一行字

“对不起,妈妈,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给你添麻烦了”

吞下了一整瓶安眠药……

这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被充分地接纳过。

不想做的事情,不符合她个性的事情,却被父母逼着去做;

难过、不开心却被看作脆弱和不懂事;

遇到困难和挫折,不仅得不到理解和倾听,反而会被指责;

有了心理问题需要求助,却因为家人对心理疾病的误解和歪曲而只能埋在心里,独自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孩子跟我说她不是妈妈想要的那种孩子,她的出生似乎就是一个错误、一个负担,是她耽误了妈妈的一生。

作为一个不被接纳的孩子,她在内心深处完全否定了自己的价值,并因此出现焦虑、抑郁、强迫、失眠等一系列的症状。最后选择了一条最可怕的道路。

很多家长经常犯一些错误,用自己的标准强迫孩子做一些不适合孩子的事情。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常常会走入一些误区。

1.强迫孩子做一些不符合孩子个性的事情

对于相对内向的孩子,有的家长会担心对孩子的社交能力有负面影响,比如在游乐场里,不让孩子自己玩儿,而是催着孩子去找其他小朋友:

“你去找其他小朋友玩儿啊!”

“你可以主动打招呼,跟他们交朋友啊!”

“你可以邀请他们来家里啊!”

这些行为体现出父母的担心,但也反映出父母对孩子内向个性的不接纳,越是内向的孩子,往往内心对他人的情绪感知越敏感,也越是能意识到父母对自己个性的不接纳。

相反,对于一些外向的孩子,有些父母又会想尽办法阻碍孩子释放天性

“你安静一点行不行?”

“你老老实实坐一会儿怎么就那么难”

……

因此,了解孩子的性格,找到符合孩子个性的方法,与孩子的天性合作,是让孩子感到被接纳的一个重要法则。在这里,家长可以带孩子做一些性格、气质类型的测评,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

2.不问青红皂白就给孩子贴标签——不接纳孩子的需求与发展规律

有些孩子不愿意把食物和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父母觉得孩子的这种行为让自己在朋友面前没面子,便训斥孩子自私、不礼貌,甚至强迫孩子把东西送人。

这其实是父母不理解孩子发展过程中的“物权意识”,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有所不同。有些孩子有很强的“物权意识”,这时候,“私有财产应该得到最大保护和尊重”是孩子的核心需求。

而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孩子贴上了错误的标签,无法接纳孩子的发展规律和需求。

真正的接纳是接纳孩子本身,把孩子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对待,是:“我爱你,如你所是。

无条件的接纳传达的是爱,而父母的否定和不接纳让孩子感受到的是不理解、不尊重和不爱。

父母的接纳是孩子自我接纳的基础。

一个无法接纳自己的孩子,会像前面例子的女孩儿一样,不认可自身的存在价值,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厌世心态

因此,家长需要:

1.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人生最可怕的就是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通过考试上岗。

而唯独做家长不需要。

可是合格的家长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又是多么重要。

家长要了解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的生理、认知、情绪、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这是养育孩子的前提。

对孩子的不接纳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父母对孩子成长与发展规律的不了解或者误解。

例如,很多家长都担心“分离焦虑”,这里要强调的是,分离焦虑只是一个现象,不代表孩子有问题。

正常范围内的分离焦虑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孩子与父母建立了较好的依恋关系。

因为与父母分开而哭泣、抗拒,因为进入陌生的环境、见到陌生的人而紧张和恐惧,这些是孩子面对分离时正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如果家长了解了这些,就不会给孩子贴上“这个孩子适应能力不行、太脆弱、胆小、黏人、不省心”等标签,而是能够理解和接纳孩子,给予孩子耐心的安抚和陪伴,告诉孩子自己的去向,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让孩子有一个相对稳定且安全的成长环境。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有更多的了解,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表现(不仅限于分离焦虑),这有助于我们接纳孩子,以积极的心态养育孩子。

2.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心理需求

在家庭教育中,随着孩子的成长,会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复杂情绪,如愤怒、恐惧、嫉妒、失望等,各种情绪也会伴随着一系列的行为和语言表现。

这些情绪和情绪化反应的背后往往有一些未被看到和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一些二胎家庭中,大宝故意打小宝,故意黏着妈妈,很可能是因为妈妈花了太多的时间在照顾小宝,而忽略了大宝,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妈妈的注意;弟弟故意把哥哥的作业撕掉很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哥哥做得好,担心自己会失去父母的爱,等等。

这些都需要家长多一些耐心,不要因为这些行为就给孩子贴上“不听话”“不懂事”“爱捣乱”“调皮”等标签,而是要了解和接纳孩子,看到孩子的内心的真实需求,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珍视,真正地被接纳。

所有的教育和引导行为都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才可能会有效果。

而对于一些看起来非常听话的孩子,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并没有什么去求。

但孩子不表达需求不代表没有需求。孩子可能只是不会或者不敢表达出来,如果情绪和内心冲突压抑在心里,随着情绪不断地发酵、放大,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前面案例中的女孩儿,因为从小被压抑自己的情感,又担心妈妈,所以最后走上了绝路。

因此那些越是看起来乖巧懂事的孩子,越需要父母警惕和关注。

3.对事不对人,将孩子和孩子的行为区分开来

接纳孩子,不代表要溺爱,不是对孩子某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坐视不理,而是需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遵守规则和秩序,修正不良的行为。

例如,孩子因为妈妈没有买他最喜欢的冰激凌就躺在地上哭闹,父母并不要妥协去买冰激凌给他,而是要耐心地安抚他并与他共情。

比如一方面父母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吃那个冰激凌,吃不到你就会很不开心。”这样说可以表达对孩子的理解;

另一方面,父母也要明确规则,“但是昨天你吃完冰淇淋就一直拉肚子,咱们说好了这一周都不吃冰激凌,你还记得吗?”

最后,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予其适当的许诺,“等你下周不拉肚子了,妈妈就给你买一个小的冰淇淋怎么样?”

当然,许诺了就一定要践行诺言,否则不要承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一些反应可能会反复出现,需要家长坚定而耐心地表达和坚持。

因此接纳孩子,要把孩子和孩子的行为及外在的表现区分开。我们接纳的是孩子本身,接纳的是孩子最真实的状态和需求。

后记:女孩儿被妈妈及时救回,经过我们的帮助,妈妈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孩子也意识到了妈妈的爱。后来收到悉尼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走上了临床心理咨询师的学习道路。

女孩儿说,待学成归来,她也要帮助许多像她一样有过自杀念头的孩子。


这是校外那些事儿的第3篇文章,感恩您的关注和陪伴


免责声明:以上案例均来源于我所带学生的真实案例,且已获得对方授权。文中人物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一个"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都是积攒已久的不被接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ah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