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长安 马伯庸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很不幸,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极其不严谨的历史爱好者——因为,我又准备用一部小说来讲讲历史,这部小说是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其实类似的历史小说我还真看了点儿,例如《亭长小武》、《巨人的陨落》等等,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演义》。
这些书你说它是历史吧,有些事儿说的真挺像那么回事儿,但是我们心里都明白,压根儿不是那么回事儿,他们和历史没几毛钱关系。不过,这却并不影响我们通过这种载体来了解历史。《长安十二时辰》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对长安这座古城完全的具体化了,长安再也不是那个抽象的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人口上百万。通过这本书长安在我心里成了活生生的繁华都市,我是不会管真的假的,起码我的印象极其深刻,至于真假,大可日后慢慢探究。
古长安对马伯庸感兴趣是因为他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写了个极其小的事儿,但是看的很过瘾,结合之前对明朝的了解,对张居正的了解,真的是以小见大。其实马伯庸一直都很火,只是我没怎么关注,拜读以后不得不佩服马王爷的细节描写能力,抽丝剥茧,恰到好处。长安也就是在这样的细腻笔法下活灵活现起来,虽然不是历史事实,但细节的出处很多都是有根据的发挥。
这种对细节的挖掘拉近了唐朝和我们距离,也让长安在空间上离我们更近了一步。其实历史之所以跟我们有距离,并不是因为所谓的时间或空间距离,而是在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如果无法置换当时的情景,也就无法体会那个时刻的历史是怎么回事儿。因为我们会想当然的以为一直是那样,或者根本不是那样。
举个例子,什么情况我们会以为一直是那样?四川人爱吃辣,这个在现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直是这样,四川人历史上就是能吃辣。但,实际情况是什么?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哥伦布把它带回欧洲并传遍世界,明朝才传到中国。也就是说,四川人爱吃辣椒也没几百年。相对于几千年的历史,这几百年实在算不上“一直是那样”。
什么是根本不是那样呢?隋炀帝基本上是被认定了的昏君,但是如果说隋炀帝曾经也是有为青年,立志要实现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是不是就会被很多人认为根本不是那样呢?但实际上隋炀帝除了在行动上确实劳民伤财,还真就是个志向远大的好皇帝,他一直力争让中国的版图统一,直到最后因为这个事儿把自己弄废了。那你说隋炀帝并不是个昏君,只是你没有在历史的全局上去看他,想当然的“根本不是那样”,怕也不一定就是那样。
基于这个细节至关重要的关键点,我就觉得《长安十二时辰》对我们研究唐朝历史是有巨大帮助的,虽然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很多场景也是没有历史背景可以还原的,但这并不耽误我们体会马伯庸眼中的长安。在他的眼里,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变得鲜活,有血有肉,有私情又有节操,无底线又很忠贞。越是矛盾感觉就越真实,马伯庸通过对一颦一笑的描写,通过对瞬间人物内心世界的解释,把细节做到了家。
整本书看下来,总觉得意犹未尽,忍不住把里面没搞明白的细节通过其他渠道落实一下,比如李泌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真信道教?颜真卿到底给哪个国家机构提过词?贺知章的酒友到底是怎么死的?……研究完了,我相信,我获得的历史满足感会很丰富。
历史的细节有着无穷的魅力,表达者可以通过细节让历史鲜活,阅读者可以通过细节触碰到那陌生的时空。这是挺过瘾的事儿,真心的希望能这么干的人再多点儿。
我肯定是在不严谨的研究历史的路上越走越远,不想回头。如果有想法一起来的,咱们可以聊聊,就从那些无法穷尽的细节聊起……
力荐:《长安十二时辰》——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关注并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