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心理学的六个视角分别是:生物视角、认知视角、行为视角、全人视角、发展视角、社会视角。以下将从这六个视角分析和解释拖延症。
一、生物视角
根据生物视角的观点,我们的人格、偏好、行为模式和能力都源于我们的身体结构。因此生物心理学家往往从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基因中寻找我们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拖延症,,拖延问题可能是源于某种大脑的化学物质的作用,可能具有遗传性。
二、认知视角
现代认知视角是基于结构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认知和心理活动,如知觉、理解、预期、信念和记忆。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拖延症,拖延症的发生可能是因为拖延者低估项目完成所需的时间(预期在我们行为模式中的作用)。
三、行为视角
行为主义运动的早期领导人约翰.华生认为,真正的客观心理学只应该研究可观察到的事件:来自环境的物理刺激和生物的外显反应。对于行为主义者来说,一个人的思想或者情绪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行为才能被可靠的观察与测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拖延症,拖延一些你不想做的事情,可以花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你可以立即得到满足。
四、全人视角
全人视角分为以下几个学科。精神分析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特质与气质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是:人格和精神障碍主要源于意识之外的无意识的心理过程。精神分析师可能会把拖延症解释为对失败的无意识恐惧。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类具有成长和向善的先天需求,并强调人们可以自由行使意志。从这个角度来看拖延症是由低自尊来驱动的。
特质与气质心理学的观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源自个人持久的特征和内在的倾向性,也就是特质和气质。所以特质与气质心理学家会从一个人尽责性的程度来解释拖延症,尽责性高的人不太可能拖延。
五、发展视角
发展视角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人会以可预测的方式变化。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思想和行为会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拖延症可以看做那个年龄的正常行为。
六、社会视角
社会文化视角会将社会影响的观点安置在舞台中央。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时会胜过所有其他形象行为因素。某些文化非常强调按时完成任务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拖延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