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今天开始,我将展示“04阅读知识库”的相关学习笔记,内容主要涉及知识体系搭建,以及知识管理,下面是课程的总目录图+文章目录图,供你参考。
01为什么分类能力就是专家力?
《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318页上图是一本外国心理学教科书的截图,我们重点来看“思维”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的作者强调,“概念”是表征事物或事件分类的一些想法,而“概念”又是“思维”的基本单位,那么我们由此可以做个简单的推理——一个人懂的“概念”越多,说明其对事物、事件的分类能力越强,“思维”能力也一定优于常人。事实上,这种人不就是我们口中经常提到的专家吗?
专家,他们精通学术或技艺,懂得很多概念、理论,观察事物时能得出一般人得不出的观点、结论。比如上图中提到的象棋大师的例子,大师心中有一种隐形的“棋谱”,他们看棋局是一片片的,而不是像新手那样只能看出单个棋子的移动可能。在这种情境下,以开局为例,象棋大师的“概念”可以是“下马威”、“扬威炮”、“当头炮”、“开局飞边象”以及“宝炮车”等,新手可能只知道一个“当头炮”,这就是“概念”多寡的区别。
“概念”的多与寡,对应的就是分类能力的强与弱,所以说,分类能力就是一种专家力。
02关于分类管理(3原则)
①分类管理的原则
a、思路
比如,我们当前的状况可能是:(物件、资料、信息等)很多,很乱。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些“物件”全部罗列清楚,并找到他们的属性、共同点,以此为依据做好分类,然后放入原先设置好的容器,最后,给这些容器贴上对应的属性标签。
b、例子
说完了步骤,让我们来看看居家整理的具体做法:
→有了一堆衣物后,我们需要相应的容器,此时可以用塑料箱,盒子,袋子等。
→给各类容器贴上相对应的标签
→把东西放进去
完成上述三步骤之后,我们就完成了一次居家整理,而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和知识管理是一样的。
②分类越细、越专业,也越难以轻松管理
a、垃圾桶的例子
一般而言,以垃圾桶为例,当只有“可回收/不可回收”时的选择难度,要远远小于有“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时的选择难度。
b、启发
分类越细、越专业的时候,对人的能力要求也是随之提高的,因为我们需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把某一个东西放在哪里。这个观点比较好理解,比如专家懂得通过刻意练习,以提高自己的分类、辨别能力,而刻意练习本身可能是非常枯燥和辛苦的。
③分类的过程,就是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
a、概念卡片的例子
事实上,概念卡片也可以做分类,如素材卡、清单卡、模板卡、方法卡和模型卡,有了这套分类标准,我们就能搭建出非常完善的知识体系。
b、美食的例子
→小六在和知乎大V“陈章鱼”一起吃饭时,发现一家百年老店,把爆肚的分类分成了七八种,这颠覆了小六原来对“爆肚只有一种”的单一认知。
→小六在潮汕吃牛肉火锅的时候,发现潮汕人对牛肉的分类也非常细致,如分成了三花趾、五花趾和牛腱等部位,且各个部位价格不同,吃法也不尽相同。
c、启发1,分类有助于理解
基于“b”中提到的两个美食的例子,我们可以这么思考:学习某样东西/事物,从全然无知到渐入佳境再到炉火纯青,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不断延展分类的过程,就像我们一开头会看很多很多书,吸收到许多知识,此时的知识、信息是近乎“整体”的,随着我们辨别、认知能力提高,便会将其进行分类,让它们变得模块化、类别化,进而高效率地去理解某样东西/事物。
比如,我们小时候刚开始认识狗狗的时候,以为毛茸茸的“那一团”就是狗,后来爸妈告诉我们这是“猫”,那才是“狗”。渐渐地,我们学会去区分“中华田园犬”、“柯基犬”、“泰迪”和“德国牧羊犬”等等。试想,如果我们不懂得分类,怎么能理解具体某一类型狗的特征,并以此推断这是某种狗呢?
d、启发2,分类能调整我们对“书/信息/内容”的认知
以阅读为例,我们看书的时候,会本能地进行二分法,即“这本书对我是有用的”和“这本书对我是无用的”,当我们的专业能力提升后,我们会对那些看上去“无用”的“书/信息/内容”进行二次分类。
比如,我们可以增加这样的分类选择——这本书对我未来是有用的(对现在可能无用),对我的生活是有用的(对学习可能无用)。这个过程中,无疑增加了知识管理的复杂性和可能性,当然就总体而言,这种复杂性带来的挑战是值得面对的,毕竟谁不想变得聪明和博学呢?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内容,感谢你的阅读,有兴趣可以持续关注我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