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几乎是每个人的通病。
相比拖延的危害,因为拖延所带来的愧疚、懊恼、破罐破摔的消极心态是更危害身心的存在。为此,约翰·佩里教授本着悲天悯人的立场,实践并提出一种让人心安理得的拖延方法。
对,你没有听错,他是在教别人拖延,从而达到以拖延对抗拖延的效果。这种方法叫作结构化拖延法,还拿过搞笑诺贝尔奖(一种介于认证和打趣之间的美国著名奖项,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并被罗辑思维罗振宇认为是最靠谱的抗拖方法。
什么是结构化拖延法呢?
就是将几件重要的事列出来。如果你想拖延这件,就去完成另一件。如果你想拖延最该完成最费劲的那件,那么就去退而求其次地完成不那么费劲的那件。用容易做(但有用)的工作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一边屈服于“拖延”,一边收获着进展。
约翰·佩里老大爷自己作为一个慢性拖延症患者,有段时间一直,一直,一直欠着出版社一篇稿子。债主和自己都很难受,约翰·佩里一咬牙,一跺脚,就跑到宿舍里去跟学生们聊天。
最后,约翰·佩里在出版社那边的名声江河日下,但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却与日俱增,成了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还因此拿了许多奖。
如果不能避免地成为一个拖延者,那也要当一个有价值的拖延者。比如说如果你有一堆工作任务而拖着不想干,那就跑到窗户边眺望远方运动身体;或者把堆积在篮子里的衣服洗了,或者打开田佳蕾的公众号看一下干货知识。这总比把意志放在工作上,时间却浪费在无意义的活动上要好的多。
约翰·佩里教授是哲学教授,而非心理学专家,结构化拖延法的提出并没有经过严谨的假设、实验、数据分析(所以拿的是搞笑诺贝尔奖)。但它受到很多优秀人士的欢迎和使用。大概因为它利用了人性害怕困难又讨厌无聊的特点,也打破了要求自己必须长时间专注一件事(很多人很多情况下的确做不到)的心理禁锢。而且如果你从事的是创造性任务(艺术设计、小说撰写),结构化拖延法还有助提升你的创造力。
不知算不算英雄所见略同,已故超级黑客亚伦•斯沃茨当年在介绍抗拖经验的时候,曾经写道:如果你想要做某事,就告诉自己去做另一件事。 (if you want to work on X, tell yourself to do Y. )
他举例说:为了逃避写毕业论文,研究生往往乐于完成其他的困难的任务(当时我好像重拾了写小说这件事情,还去考了某个证)。于是亚伦•斯沃茨有时会给自己布置重要、艰巨,其实推迟一点做也没关系的“假任务”,目的就是让自己更加心甘情愿地去做真正希望自己去做的事情。
真正的拖延者要敢于正视自己:事情再少也会拖延,直面:环境再静也会分心的拖延体质。从而利用结构化拖延法,以拖治拖,跟自己打一场输得淡定自若,还满载而归的“败”仗。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尽管仍然没有改变拖延体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