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认为,湿气主要由“脾虚”所致。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调节体内部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它能够及时地促进水液循环、排泄,人体的消化功能运行主要是依靠脾气的作用。
当体内汗液无法及时挥发排出时,可导致体内湿邪大量淤积,进而引起阳气虚衰。体内湿气重主要表现为肠胃不适、四肢乏力、困倦、食欲不振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17451/60cf1cb7240d050d.png)
湿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体内湿气重
相对于“寒气”而言,“湿气”对人体的伤害更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可导致湿邪内郁,比如大鱼大肉、过于油腻,五谷杂粮进食少,加之运动量减少,长期以往,将会损坏脾器官功能,导致水湿无法完全运化,于是湿气自然而然堆积体内。
2.长期使用空调
舒适的空调环境使得身体对四季的感知越来越差,夏天该出汗时却受空调影响,造成体内汗液无法挥发出来;冬天该穿大衣时,却开着暖气穿着短袖,精气外泄。《黄帝内经》中曾言之“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在四季不在分明的空调环境下,人体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差,体内湿邪堆积也就不可避免。
如何改善身体湿气重的情况?
1.调节饮食结构,清淡饮食
少食肥甘厚味食物(比如肥肉、甜食、油炸食品等),避免难消化食物,禁忌辛辣刺激食物、冰冷、凉性食物或蔬果等。若体内湿重过重,可以考虑短期内素食。
2.膳食用药,食疗去湿
(1)食用薏米红豆粥。薏米、红豆具有益胃健脾、利水渗湿、消肿等功效作用,用薏米红豆熬粥能够达到祛湿益气的治疗作用。(2)常喝姜汁。淋雨后,人们常常喝姜汁,以此驱寒散气,避免感冒,用姜熬汁食用,能够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3)食用冬瓜、田螺、水芹等防湿食物。
3.加强锻炼,多运动
大部分湿气重的人饮食经常过于油腻,且缺乏一定的运动,从而导致体内湿气淤积越来越多,并出现四肢无力、疲惫、困倦等症状。为了促进湿气排出,应加强锻炼,比如散步、跑步、游泳、打球、练瑜珈等运动,以促进水分代谢。
4.远离潮湿环境
体内湿气的产生既与自身的新陈代谢有关,也与环境存在紧密的联系。长期呆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下,湿气极易入侵体内,为此,在日常中应常开窗散气,避免直接睡地板。洗发、洗澡后充分吹干头发、擦干身体,不穿未干的衣服,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