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夜话(2024.6.21)
近期,读到一篇文章,提到家校关系,不是沟通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个人以为,家校关系立足于“做”,也需要“沟通”。作者可能出于强调的需要,而如此标题。那么,家校关系,怎么做呢?结合工作实际,也有以下心得体会。
基于现状,给与引导。有人说,什么“家”,都没有“家长”难做。未经考证。但是,从所有人为“家长”这一身份所做准备的现状出发,再从“家长”这一身份之于生命,之于家庭,之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性出发,如此评价一点都不为过。所以,怎么做家长?在遇到学校和老师之后,家长需要做些什么?国家赋予学校和老师以引导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课堂等等阵地和活动,聚焦某个主题,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家长开展培训,旨在给与家长基本的方法的指导与引领,此为个中要义。
换位思考,给与帮助。阿拉伯有一句谚语,说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村庄的努力。国家提出来,学生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努力。为此,老师们也不可避免对家长提出要求。结果,家长能否做到?有多少家长能够做到?不尽相同。分析差异原因,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学校和老师能否站在家长立场,想其所想,难其所难。
比如,期末评价之后,暑假正式开始之前,孩子在家做什么?多数家庭,父母并没有与孩子一道放假在家。针对这个实际,学校需要给家长一些告知,可以以一封信的方式,在其中清楚说明返校时间以及每次返校活动的内容,以助家长安心和定心。
再比如,基于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要组织全班学生共同开展某项班本化的综合实践。如何推动?首先,要有一封信,详详细细写明前因后果,具体做法,评价措施,以及努力目标,其次,再关注日常,坚持反馈,形成闭环管理,最后,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和改进,让项目的建设以动态推动发展和进步,助家长看到意义和成效。
再比如,每位老师都会遇到的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站在家长和学生立场,先自己做一遍,体验一下,学生全部完成大概需要的时长,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再连同作业一并布置给学生,告知给家长,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有一位家长投诉本班老师,作业太多,实际呢?同年级这个老师的作业并不多,为什么这个老师会遭到家长投诉,而其他老师却没有被家长投诉呢?仔细对比分析同年级不同老师的做法,发现这个老师周末作业,只有布置,没有指导,更没有反馈。而同年级其他老师,对待作业,从布置到指导,再到反馈和帮扶,全部都有,一环都不少。显然,后者能够换位思考,家长体会到的是责任,是老师愿意与孩子、家长共同应对的态度。
沟通关系,促进互谅。面向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诸多的不确定。与此相似,小到任何一个个人,大到任何一个单位,一定都存在可以改进的问题以及可以提升的空间。所以,学校、老师都要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用心与家长沟通,促进相互谅解的达成。通过真诚的积极的沟通,彼此先看到努力,再看到不足。遇到问题,都能把归因的视角从单纯往外,调整成先向内,从自身开始寻找原因,寻找办法。
上述这些,都落实在实际工作当中,体现在即时态度当中,表达在具体做法当中,所以,必须先树立起强烈的意识,才有可能外化于行。
----2024年6月21日,写于桂山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