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日常研究斑秃的过程中,近日看到一则关于‘2岁半男童斑秃’的新闻。
说上海一位2岁半男童,突然头发成片状脱落,其父母连忙带男孩去医院诊治,被确诊为斑秃。该院医生直呼“不可思议”,表示从未接诊过这么小的斑秃孩子。因为斑秃往往是由于身体上或情绪上巨大变化造成,正值天真无邪年纪的2岁男童,怎么会出现斑秃症状?
为确定病因,在医生追问下,男童妈妈才说,现在上海稍微好一点的幼儿园都需要参加考试入园,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明年能顺利上一家知名幼儿园,今年暑假也“顺应大势”给他报了英语、数学、钢琴、画画、小主持人5个培优班,丝毫不敢懈怠,就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该妈妈更是表示,自己也经常因为这事焦虑的整夜睡不好。
听闻此事,不禁想到方济生发近年来接待的小孩斑秃数量呈上升趋势。于是引发了一些笔者关于该事件背后的思考:
小孩斑秃数量呈上升趋势,起码反应出了一种现象:就是如今孩子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孩子的压力过大主要是父母给孩子施加的,并且远超孩子现有的自我排解能力,阻碍孩子养成健全独立的人格与心理。要想孩子真正健康成长甚至成才,父母在这一点上要尤为注意,并作自我反省和改正。
笔者认为,作为几岁的孩子,本是处于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年纪,有限的几个压力来源,主要是父母给的压力越来越多,换句话说,是父母把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多的转移给孩子。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
“妈妈快把我逼疯了,她整天唠叨,什么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哪所重点大学,什么你怎么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什么这次考试又因为马虎丢分了吧……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一上课脑子里就响着她的唠叨,根本学不下去。”
.......
以上种种感受,别说如今的孩子,就是作为曾也是孩子的过来人的我们,是不是也曾有过?只是现代的孩子感受更多、更深刻而已!因为随着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的加剧,作为父母的我们压力越来大,无形中也将这份压力转化为对未来的焦虑,并将其不知不觉的转移给了孩子,只因为自己觉得生活不易,于是对于孩子更应该从小培养,不想其输在起跑线上。
这里面的深层逻辑,就如徐浩源博士所言: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父母都是为孩子好,但有时父母不知道怎么做,甚至有时做的适得其反
用转嫁压力的方式,父母们控制住了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去发展。他们如愿以偿了,但是,徐博士说,这会引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第一,加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一名高三班主任说,她的毕业班的学生说,他们在大学中最怕的就是妈妈的唠叨。并且,孩子们承受的不只是双倍或三倍的压力。因为,父母们不是当事人,他们并不能真正地体会到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所以在向孩子施加压力时容易失去控制。像那位“全陪妈妈”,她在施加压力时已经失控了。
第二,侵犯了孩子的个人空间。在父母“严密监视”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缺乏心理疆界的概念,成人后要么容易依赖别人,要么容易去控制别人,父母不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他们也学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个人空间。
第三,令孩子形成外在评价系统。小时候,孩子太在乎父母的评价。长大后,他就容易在乎同学、老师、老板、同事等别人的评价,整日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好的评价。有内在评价系统的孩子,他会享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这成了激励他努力学习的最大动机。但被外在评价系统控制的孩子,“天生爱学习的动机”被“为了父母而学习的动机”所取代,他们的学习会过于在乎别人的赞誉,过于在乎考试成绩,也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怎样看出孩子是否压力过大?
1.无理取闹——孩子感到压力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极度情绪化,喜怒无常。其实这“无理”隐藏的正是他们的压力。
2.反常沉默——有些孩子在心理压力的影响下,变得不再那么像孩子,他沉默、严肃,无精打采,甚至经常发呆。
3.身体语言——有压力的孩子会通过暴食、吃手指、咬指甲、揪衣角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情绪攻击行为——这是孩子的一种发泄方式。它的具体表现可能是打人、毁东西、欺负动物甚至自残,以此来发泄和缓解内心压力。
4.频繁生病——孩子不会伪装情绪,因为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折射到身体上,就会造成抵抗力低下,容易生病。如果某段时间他频繁地生病,那就该考虑是不是压力引起的精神紧张。
父母应当如何做,才能不适得其反?
首先,要先反省一下自我,是不是如前文所说,将自身的压力转移给了孩子。无则加勉,有则改之,怎么改?就是父母自己也得加强自我成长。
很多父母其实在按照自己的理想自我在塑造孩子,但如果自己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相差太远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出现强烈的叛逆心,因为他会发现,父母其实是“说一套做一套”。
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长,他们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感。并且,如果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
一个做了多年学生心理咨询的心理老师说,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长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但如果孩子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问题,那就很难解决,除非父母们先做改变。他还断言,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所以,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最好的办法。
其次要认清在孩子成长阶段,健全的人格与心理培养比再多的如英语、绘画等技能培养要来的重要。甚至可以说,宁可不要这些技能,也要在性格养成关键年龄段,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这比什么都重要!
从小培养孩子如英语、绘画等技能固然没错,但是要适度,旨在发现孩子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不在于非要孩子门门精通,这不现实,反而会给孩子压力,最后哪一门也学不好,甚至打击孩子自信心。不如发现一门兴趣后,着重培养,甚至孩子会自发的去学习,最后在这一门获得精通,孩子也能在别人巨大认同感中获得自信心。
有教育心理学者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大类:厌学症;人际关系问题,如佳通关系、师生关系、同学交往等;挫折适应问题,情绪低落、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
很多父母努力地挣钱给孩子买学区方、关心孩子在班上的排名,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个好学校、有个美好的前途。却很少关心孩子是否快乐,很少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心性教育。他们认为,只有“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是最重要的,其他事情都可以暂时搁置。
但是殊不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校条件,让他们上个大学,这充其量只能影响到孩子将来的起点。笔者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能只是“鱼”,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才是“渔”,培养孩子健全独立的人格,才是给予孩子未来社会竞争力的核心基础。只有培养出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出他们对知识的热爱,让他们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阅读学习习惯,这直接决定孩子将来能走多远。
2016年8月2日在济南长清区发生了一起孩子杀害父母的案例,原因竟然是因为父母的过分管束而引起。孩子偏激的性格大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个事件告诉我们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很重要的!家长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场,也是培养一个孩子生命状态原生“土壤”。为孩子选择正能量的场,打造正能量的场,这就是对孩子爱的表现。
以上两个点,主要是从通过改变父母自身,来帮助孩子疏解非正常压力。但是如果孩子在其他压力方面自我排解不力,这时父母发现后,就应当从内在抗压方面,来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抗压排压能力以解决孩子压力问题!
想提高抗压排压能力,就得先了解压力的本质。
压力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一般产生于一些比较难处理、有困难和对自己有威胁的情况和事件。压力不是这些情况和事件本身,而是人对该情况的理解和反应。
压力的产生大致上分两个阶段,第一,发现一个棘手的情况,这个情况可能会威胁你的目标;第二,发现你可能不具备解决这个威胁的能力或资源。
根据威胁的特点,压力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急性的,一种是慢性的。
急性的很好理解,生物面对瞬时危机时的心理反应。比如一头鹿看到对面来了一头老虎,扭头就跑啊,跑得飞起啊,不跑立马就死了啊,这叫急性压力,跑掉了,这个压力就没了,跑不掉,就死了,压力也没了。。。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为了加快逃跑的速度,消化系统、免疫系统、身体机能修复系统等与应对压力无关的系统都会减缓甚至停止,让出更多资源给逃跑来应对压力。也就是说,生物面对令人烦恼的问题时,会自动降低免疫、消化、生长系统的功能。这是生物的自然反应,不受意识控制。这也是为什么在长跑后人会呕吐,在考试前后很多人容易拉稀,食欲不好等等。
那么慢性压力就比较致命了。慢性的压力就是人面对长久危机时的心理反应。比如孩子过多作业的压力,除了每日常规,老师还会定期发布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如果全部一板一眼地去完成,的确是很大的挑战;再比如小朋友“圈子”的压力,学校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良好的信息过滤能力,一些不好的评价会无形中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面对慢性压力时,人依然会烦恼,大脑依然会将免疫系统、消化系统、身体机能修复系统调低,以分配更多的资源给大脑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投行和审计从业者,轻则消化道溃疡(这太常见了),重则癌症、心肌梗死的原因。因为压力太大,又得不到好的调整和释放,导致免疫功能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促使癌症发生。
调整压力的重点在于——释放压力。
要做适量运动后主动休息。做运动的目的是将贮存在肌肉中多余的能量消耗掉(慢性压力产生皮质醇,贮存在肌肉中,帮助人对抗压力,但皮质醇的长期积累会使血压增高,内分泌失调等等,所以需要通过运动将皮质醇消耗掉...),以减缓肌肉、脏器的负担,大量出汗后排出多余热量,使人体处在一个较低负担的状态下,这时进行休息,有助于免疫系统和修复系统的复原和工作。
了解了压力的本质,再具体到提高孩子抗压排压能力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压力来源,其实孩子的生活简单,压力来源也没有那么复杂,就那么几方面。作业压力大,在各科作业之间最好能插入释放体力和压力的运动时间,给孩子机会去丢掉每天积累起来的压抑感。孩子朋友圈的压力,除了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建立沟通、交流的习惯,平等地交换意见,了解孩子所想、所思,并帮助他疏导心结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孩子懂得尊重,尊重每一个同学的个体差异,尊重别人的同时自身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认可。
作者简介:陈飞丨斑秃生发知识传播者,创建有方济生发公号,持续分享各类型斑秃病因分析、疗法推荐、用药指导等经验文章百十篇,破解斑秃难题,告别斑秃烦恼,已有13896名斑秃患者受益!
版权声明:本文由方济生发公号(ID:fangjishengfa)编辑整理,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或相关专家书籍及刊文,如有不妥之处或有意交流沟通,可通过公号联系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