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12年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按照小说家的情节需要,以及一万小时理论,早该成为这个专业的专家,但是,事与愿违,似乎充斥了太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有时候,还不得不翻下最基本的知识点,却总能在最基本的知识点书籍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你不仅不得不疑惑,勤奋学了那么多的书籍,参加了那么多的培训,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却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所以,我的确相信了勤奋学习但学而无用的观点,或者说价值观!但为什么会勤奋学习而学而无用呢?这的确是一个真的认真反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后期学习思维和学习行动的转变。
1、误把考试目标当成学习目标,甚至是无目标的学习。
这是决定学习结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目标的学习,或者是把错误的目标当成学习目标,都是学习无用最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
成人学习的目标,应该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色彩的,或者说成人学习的首要目的是设置较强的功利性学习目标,但是,往往因为门槛条件去学习,考个学历、弄个证书,等等之类,然后因此可以混个好职位,某个好差事,这便是国情。这与我说的功利性学习目标,是大相径庭的,学习的功利性无非求财或求名,或名利双收,这是个让人兴奋的时代,举个例子,求名,你可以考个公共管理硕士,从学历角度,作为攀升的台阶;求利,你可以混个工商管硕士,获取一些好的资源,这都很功利,但这很功利的背后,都是不把学习当成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把学习达成提升自我的台阶,你非要说你有爱好,那也是别人没有办法的事情。
所以,梳理功利性的目标,然后让学习成为达成功利性目标的路径之一,学习才能彰显最终的价值,才能避开勤奋学习但学而无用的尴尬境地。
2、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成人的实验过程,而非学习的本身。
猴子进化成人类,就是一个通过不断实验,以及在实验的成功和失败中总结得失,才能得以进化的过程,而进化过程中的种种得失成败,都是成人的实验过程。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多年的数学,有多少人用数学问题,尝试性解决过如何从学校到家,以最快的距离到达?有些人学习心理学,沉溺于心理学的实验过程,见人都想尝试一下催眠,自己又何尝不是被催眠的状态呢?深陷学习之中,却忘记了学习的实验性功能,忘了在实践中实验,以及获取实践的心得,而只是把学习所得达成一种娱乐工具,这是学习的最坏的事情。
习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就是实验,实验最基本的准则是道德准则,在违反基本道德准则的前提下,尽管去实验好了,市场上有很多人将激励的课程,听课之前,看看他有没有激励身边人成功的案例,就能大致了解,他的激励方法论,是否真的有效,是否真的经历过实验的检验,你不可能妄图一个没有实验检验成败与否的方法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然后同时在听众里面随便找到一个,就能顿显神效的方法论。
所以,学习之后或者说了学了之后,就应该在道德和法律约束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去做很多有趣的实验,然后用实验的数据结论,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法论,这才是科学的学习,科学的掌握技能的思维模式。
3、想要学习之后就能用,用了就能有结果,这只是幻想。
急功近利是学习,尤其是习得某项技能的大忌讳,实际上,无论学什么,在本质上,并么有多大的差距,你学物理,和学写作文,都要经过不断实验、不断调整优化,才能达到某一定程度的,从学习的时间原理而言,这没有什么样的本质性区别,但是,指望学了之后靠着三下五除二的猫叫功夫,就想获得德高望重的境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掌握了方法论,却不能达到与高人同样境界的原因。
庖丁解牛是个经典的故事,一个人学会了拿刀割肉,是达不到庖丁式解牛的地步的,为什么呢?你可以向庖丁一样解一头牛,但你不一定能够接了天下所有的牛,牛跟牛不一样,只有当你掌握了解不同牛背后的原理的时候,你才有可能解天下牛,这就是要掌握元知识。
什么是元知识?举个例子,你桌子上放了一个杯子,有人问你,这是什么?你说杯子,这就是你没有掌握元知识,因为这不是杯子,这只是一种装东西的容器,当你想到这是一种装东西的容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普通的杯子原来大有所用,而用装水,只不过是,我们在进化过程中,赋予了这杯子一个特殊的功能,而随着时间的流失,就变成了这杯子就是盛水的杯子,很多事情延续下去很容易习惯,而要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确是一件伤了脑筋的事情。
昨日去苏州渔洋山,在山顶处第一次遇到鳌神庙,进去之后发现了苏州状元榜,数了一下一共49位,千军万马独木桥,千军万马之中,谁不勤奋,学而无用,不及状元榜眼探花,犹如对面太湖之中一滴不见眼的水珠,了无生息,故而,放下无用的勤奋,有功利性的学习、有实验性的学习、有深刻高度的学习,才能在太湖之中,翻腾一些浪花,不管有无人欣赏,那浪花都是自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