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老师的语文主张是“简而丰”,也就是“简约而丰满”。他的语文主张是怎么来的?这要从他的仿课史说起。
张老师毕业第一年,因为一次讲课的失败,让张老师说就是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然后振作了起来,他除了开始认真上课以外,常常偷听同事的课,再就是阅读名师课堂实录了。
他最初模仿于永正老师的《草》《月光曲》《惊弓之鸟》都很成功;模仿李吉林老师的《桂林山水》却很失败。为什么有的模仿会很成功,有的却很失败?
张老师总结了三点:第一,风格吻合度。于永正老师的课幽默清新,一派天真;第二,教案熟悉度。对于老师的课,他反复熟记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评价语,他都是先抄于老师课堂实录。他把于老师的课堂里的每一句话,都倒背如流。第三,生成把握度。遇到学情和名师的班级相仿,尚能顺利应对。遇到学情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状况。于是,张祖庆老师一边继续模仿于永正老师的口语交际课,一边找上课洒脱的男教师的课进行模仿。他模仿贺诚老师的《草船借箭》。课前,他努力抄一到两遍课堂实录,再把课堂实录压缩成教学设计,把每一个环节要点,写在书上,把一些画龙点睛的评价语,抄在书上。遇到模仿砸了,便进行“复盘”琢磨,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关键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于是,找机会再上一遍,一遍不行,再上一遍。
后来,张老师模仿聚焦到两个人身上,一个是贾志敏老师,一个是支玉恒老师。张老师找来贾志敏老师的所有教学录像和作文课堂实录,一节一节看,一节一节模仿。有老师评价,他的课有贾老师的风采。
对于模仿支玉恒老师的课,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形似”阶段。第二,“神似”阶段。他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支老师课堂上的对话艺术。并归纳出了几大技巧:归谬法——顺着学生的错误回答,归纳出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让学生自己省悟。反诘法——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反问一句:是吗?让学生自我纠错。问题回家法——让学生记住自己提的问题在哪里,教师在书上记下提问学生的学号,教学时,将问题抛回到学生那里去。追根求源法——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把学生错误回答的根源揪出来。存疑法——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当堂存疑,绝不旁逸斜出。……第三,研究支老师、于老师的学生观,教学观。
慢慢地“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儿童的语文”等理念植入了他的内心,他一次次的提醒自己语文姓“语”;语文姓“小”;语文,是“儿童”的语文。
仿其形——悟其神——学其格,是张祖庆老师的仿课史三部曲。他一遍遍地模仿名师们的课堂,模仿的是课的精髓,是名师们的人格。这背后是他耐得住的寂寞,是对语文教学的痴迷。他课堂上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是他课下的无数个日夜下的“功夫”,他的仿课史,就是他的成长史,这,也是张老师学名师最终成为名师的秘诀之一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