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说昨天听课的事。
第二节课,是九上第四单元的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这课,我昨天刚刚上完。依据本单元学习要求,这课的学习要点有三个:一是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一共有四个角度: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梳理;按“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梳理;按“期待——破灭”的心理线索梳理;按“悬念——结局”的小说技巧梳理。这在课后的思考探究和《作业本》中的导学一中都有要求和体现,虽然打破了以往只从小说情节发展要素梳理的单一思维,但其实这在旧的小本人教版教材中已经呈现,并不是什么新东西。重要的是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梳理情节,我们对小说的主题认识也就多元化了,不再单一的把矛头指向批判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和菲利普夫妇的冷酷无情,而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有了悲悯同情,理解他们的辛酸和无奈,同时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人性的渴望。
第二个要点是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为此,我设计的几个问题是,以于勒为聚焦,分析:于勒其人;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我眼中的于勒”。通过分析,发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与“我”对于勒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二者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此,也很自然的过渡到:既然“我”对父母对于勒的做法不赞同,为什么不出来反对或主动与于勒相认呢?这就很自然的引入到“我”作为这个家的一员,对父母和家庭情况的体察,由此,就很好的引导学生关注以“我”为叙述视角的学习。这个环节的设置其实是经由分析人物形象,也多元化的理解了小说的主题。语文的学习,往往是多点的学习意图交织在一起的。
第三个要点,就是《作业本》中的导学三,关于“环境类型”的学习。这倒是个新角度,打破了我们以往学习只关注环境描写的作用,知道细细探究。
今天上课的老师又会有什么更巧妙高效的设计呢?很是期待。因为开课不像常规课堂,一节课了要呈现的内容必是精心选择的。
开课教师是从叙述视角这个角度切入的,以此来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体会小说主题。课堂以知识卡片“叙述视角”导入,设计问题1、在“我”看来,父母如何看待于勒?2、“我”怎样看于勒?3、“我”怎样看父母这样看于勒?三个问题穿起整堂课的线索,简洁高效。这一设计,其实是高效的利用了《作业本》上的导学二。
说实话,《作业本》的预学导学系统确实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明确了学习目标和要点,提供了思路和支架,但有时感觉,这样的思路虽然培养了思维,但似乎又太理性了,抽象了,高度概括和总结了,没有了语文课原来的感性和细嚼慢咽悠悠然读书赏析的美感,语文的味道打折了。拿这课来说,课堂教学中只粗略的从情节变化中去分析人物形象,少了选取某一段落语句词语,联系前后文和语境,品词酌句细细的赏析琢磨的精致和快乐。
语文变成了粗犷大汉,粗枝大叶,粗线条。袅娜之美,娉婷之美,犹抱琵笆半遮面之美,小家碧玉之美,甚是妖娆之美……的味道统统都淡了。取而代之的是项目化学习、大单元整体教学……语文变得更理性更实用了,工具性更强了,人文性弱了。无论是教师的教学难度,还是学生的学习难度,都较从前更难了。
这难,难于上青天,只一个“唉”字叹息吧。
听课间隙,旁边的专家教师又向我发问:单元学习目标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不同角度都有哪些角度?
我想了想,理出叙述视角、背景、环境、情节几个角度。但说的时候疙疙瘩瘩,不太顺畅。一是因为紧张,虽是同事,但人家是专家,自己只是每天扎根课堂被各种繁杂琐碎缠身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心里自是感觉卑微的,怯懦的,生怕说错了,被批,被笑,被吊脸子;二是,平时教学知道从单元教学目标出发,以此去落实每篇文章的教学要点,可回过头来对这些问题总是缺少梳理总结,缺少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专家说,如果对单元教学要素把握不到位,又怎么去指导教学?如果教师自己都模糊不清,怎么么在教学中教透彻呢?
专家说的话自然在理,这也是接下来自己努力和反思的方向。
但每天繁忙的日常和有限的精力,如何才能静心的去思考这些问题,去挤点时间读一点理论的书籍呢?我好像每天都陷在琐碎工作的漩涡里,拔不出身来。
这样想着,心里更加焦虑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292756/c3a6adab2a075a4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