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上

作者: 林玉枫 | 来源:发表于2019-05-12 20:31 被阅读8次

    人类第一次登上海拔8848.43米的珠穆朗玛峰壮举的,也许不是有记录的1953年5月29日著名登山家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以及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而是1924年6月8日在第二次冲顶珠峰时壮烈牺牲的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

    “因为山就在那里!”马洛里在回答记者“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提问时说。后来这句话被众多登山者引用,好像可以为自己的登山壮举身披光芒万丈的铠甲。当然,在钦佩马洛里的同时,我不得不承认我登山与他的这句话没有半毛钱关系。

    在一行人等车前往三清山的间隙,一位和孙子玩耍的老人问我,“你们这是要去干嘛?”我说,“去爬山”。老人有点疑惑,“这么多人晚上去爬山?”我说,“去江西爬山”。

    “坐车大老远跑到江西爬山,有意义吗?”老人的这个问题让我肃然起敬起来,本来只是两个素不相识的路人等车间隙时的闲聊,一下子变成了关于远途爬山意义的探讨,这让我认定他是个有文化底蕴的人。

    “我不知道有没有意义,一群素未蒙面的人,因为一个目标聚在一起,不怕远途劳累来做这件事儿,我觉得好过在家追剧和玩游戏”老人听我这么一说笑了笑,“你们还不认识?我还以为你们是一个公司的”。

    “对啊,很多都是第一次见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周边都是陌生的人群,你会逼迫自己与周边的人和事发生联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车到了,小孩的母亲也来了,老人见到儿媳就说,他们要去江西爬山,年轻真好啊。

    告别了老人我就上车了,还不错,碰到了3张熟悉的面孔。我们要去的地方叫做三清山,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就像这一车人互相不知道彼此真实的姓名,只是在群里面看到过昵称。

    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从山脚至山顶,水平距离5km,海拔由200m陡增至1816m,属花岗岩构造侵蚀为主的中山地形。这是百度百科给出的介绍,我脑海中幻想着一个世外高人,身着黄衫,手握长香,飞檐走壁,在悬崖峭壁的香炉中将香点上以敬神拜佛。

    爱拍照队友2人组

    到达三清山时一行人在山脚“三清山”门头处合完影便各自组队上山了。我的队友是在户外活动中见过两面的阳光善叠,一位来自湖南的小伙子。为了省事,我一直称他为善叠,其实是因为我始终没记住他的全名。对于他的印象,我一直停留在2018年穿越狮子岛的时候。每次让我给他拍照时,他一直是一个“2”字型的动作——腾空跳起,两腿后勾,两手前伸,面朝镜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此次三清山之行,他的动作开始走稳重与多样化路线了。

    开始我没有留意,后来明白了,他拍照动作的改变主要是因为“生命诚可贵”,因为很多时候山路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走西海岸的时候遇见一对情侣,男生一直怂恿女生往前走,女生抓住栏杆不放大叫道,“我不走了,太高了”,男生说,“这旁边有围栏,我牵着你,不用怕”,女生斩钉截铁地说,“你再拉我,就分手”......

    三清山的景点很多,很多景点都是根据石头的形状来命名,然后再附上一小段描述,将游客的想象往名字上靠拢,直到你一边点头一边说,“确实有点像”。我对这样的景点没有一丝兴趣,关注点完全在那些跌宕起伏的丛林与一望无际的视野上。善蝶与另一名后来加入的队友随风却很吃这一套,每当走到了一个“挑战想象”的景点,我在眺望远方的山野时,他两就会轮流对我说,帮我拍张照吧,说完挨个跑到背对着景点的方向或竖起大拇指或张开怀抱,这还没完,“侧面拍一张,还有背面再来一张”,整的像拍胸透一样。真的,我没见过这么喜欢被拍的男人(脑补黑人问号脸)。我们三,一个喜欢拍照,两个喜欢被拍照,就这样走遍了三清山每一个景点。后来,随风被我称为程序员界的张继科。

    随风靓照(是不是有种“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意境?)

    占山为王看日出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日”如此执着,日出日落是众多游客晒的最多的照片,其实我觉得晚霞挺漂亮的。

    我们住的客栈在半山腰,距离山顶有1个多小时登山的路程,为了拍日出,善叠将闹钟定在了3:30。

    “起床了,看日出了”一大早,善叠便跟着闹钟一起爬了起来,跟着他一起爬起来的还有上百个在观日台搭帐篷的陌生人。

    天气很好,推开门,满天的繁星扑面而来。手机温度显示11℃,我穿好外套一脸担忧地看着随风慢吞吞地穿着短袖走出来,心想,稍后你要被冻成狗。

    凌晨4点,前往玉台观日的队伍逐渐壮大,人们拄着登山杖、带着头灯、穿着登山鞋、挂着相机,有的人就是为了日出日落而来。一群人在星光、灯光、手机光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气喘吁吁。一路上惊醒了不少还在帐篷里面熟睡的游客。

    等我们到达玉台的时候那里已经人山人海了,几乎所有的人都高举手机,高仰额头,高踮脚尖,面朝东方。我想朴树《平凡之路》的灵感一定有部分是来源于他在节假日旅游的所见所闻。

    为了找一个透气的地方,我辗转好几个山头,发现情况不一例外都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小钻风,是不是大王又叫你来巡山了?

    山头的人们早已架好了长枪短炮,大家一脸沉默,屏气凝神,在空气中只露出一张漆黑的轮廓。大家的动作、神情如此的一致,这种画面只有在抗日神剧八路军“半夜潜伏”的桥段里才能看见。

    日出前的群山

    东方的天空渐渐露出了羞涩的脸,人们激动地张大眼睛,生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的瞬间,倒计时10秒钟。大家等待着东方的太阳像等待着一个生命降临一样。

    10、9、8......3、2、1

    “出来了,出来啦!”人群中一声欢呼打破了这漫长的沉默,“咔、咔、咔”大小快门马不停蹄地追赶着。

    远方的红球渐渐变大,轮廓也渐渐朦胧,就像是镜头无法对焦。眼前的千岩万壑顿时像披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山脉的纹理清晰可见。

    随着日光的扩散,人群也渐渐散开。踏着一路阳光,行走在山间栈道,心胸也豁然开朗。这里是动物的天堂,松鼠和小鸟无所畏惧地行走在山野、树梢。

    人与自然在这一刻看到了和谐相处的痕迹。

    走完阳光海岸、西海岸后已经是下午1点了。回到客栈,我只想好好吃个饭,然后枕着太阳睡个觉,我那2二货队友说还要去走东海岸,我大手一挥,你们去吧,我要吃饭,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照片。

    这份自热饭花了我20大洋,看来以后外出要多带点干粮,能续命。吃完午饭后我就躺在这里等待队友归来一起下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山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rh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