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是我们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居,同我们一样,也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我国同朝鲜半岛的联系可以一直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历史上,多个中原王朝曾在朝鲜建立间接或直接的统治,但其统治最终往往以朝鲜半岛地区政权独立告终,相比于我国现在的很多地区,朝鲜半岛距离中原的距离更近,文化更接近,为什么中原王朝在该地区的统治总是失败呢?
太空中的朝鲜半岛山地林立,任何人想控制它似乎并不容易
纷纷合合,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的恩怨情仇
尽管韩国人自称自己的历史源于5000年由上古大神檀君所建立的檀君朝鲜,可现实情况是并没有什么考古遗迹可以证明檀君的真实存在,其最多是类似于我们华夏民族关于炎黄蚩尤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历史上关于“朝鲜”这个名词,最早是用在由商朝遗民箕子所建立的“箕子朝鲜”。由于古代典籍对于方位的描述主要是相对位置,在距离上表述相对模糊,因此至今关于箕子朝鲜所在的位置还有不小的争议。一部分人认为箕子朝鲜是一个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国家,而更可信的说法则是位于今天的辽宁地区,但其可能对位于朝鲜半岛的土著三韩部落造成了影响。
周灭商之后,商朝遗民在箕子的带领下流亡到了东北地区,同时也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到这里,对东北亚的三韩、扶余和肃慎等古老民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有一个叫卫满的燕国遗民,率领几千人马,逃离了中原,开始了对朝鲜的征服之路,他先灭亡了箕子朝鲜,又将原来箕子朝鲜的国土扩大,控制了辽东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他建立的国家被称为卫氏朝鲜。这又是中原文化对朝鲜半岛的第二次冲击,他建立的国家上层是少量的中原人,而被统治阶级则是大量当今朝鲜族祖先的三韩人以及与今天日本人关系密切的扶余人。因此卫氏朝鲜也被今天的韩朝两国看做外来的征服政权。
随着卫氏朝鲜的实力不断雄厚,逐渐成为了重新统一中原的汉帝国的心头大患。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内部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对于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来说,卧龙之榻岂容他人酣睡,消灭卫氏朝鲜可以解除西汉王朝东北方面的威胁,以斩断匈奴右臂。于是汉帝国于公元前107年兵分两路,一路由山东半岛出发走海路进攻朝鲜的大同江流域,另一路则走陆路由辽西走廊进入辽东。完成了对卫氏朝鲜的征服,并在卫氏朝鲜的国土上设立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进行统治,就是我们所说的“汉四郡”。汉四郡时期,东北亚地区各民族纷纷学习中原地区传播而来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完成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我们称这种文化叫做“乐浪文化”。
“汉四郡”时期除了半岛南部山区,其余地区都纳入到了汉朝的统治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汉四郡地区各部族同中原地区在技术、文化上的差距在不断的缩小,由于地理上远离中原,趁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周边部族开始不断蚕食汉四郡的土地。不过率先独立,反抗统治的并不是朝鲜族的先民三韩人,而是生活在汉四郡北部的扶余系民族。公元前37年,朱蒙在汉四郡北部建立了高句丽王国,对汉王朝时战时降。由于东汉末年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陷入了长期的相对混乱之中,高句丽趁机建立了横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强大王国。于此同时,南部的三韩部落经过长期的征战融合,逐步形成了两个国家-新罗和百济,其中百济的统治阶级也是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扶余人。这一时期被称为朝鲜的三国时期。
在隋文帝杨坚重新完成对中国的统一后,东北的高句丽就成为了中原王朝最大的敌人,如同当年的西汉王朝一样,当时的隋帝国在北方和西北方受到突厥的严重威胁,而东北方向的高句丽则成为了必须要斩断的“突厥右臂”。从隋文帝、隋炀帝,到后来的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个王朝,四代帝王,历时70余年,最终完成了对高句丽的征服。为了征服高句丽,隋炀帝还开凿了大运河来运输兵力和粮草到涿郡(今天北京河北一带),由于征高句丽过度耗费民力,直接导致了隋末的天下大乱。
唐对高句丽的作战也是水陆同时发动进攻,在灭亡高句丽的同时,还顺手灭掉了南面的百济(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唐帝国在高句丽的故土上设立了安东都护府来管辖朝鲜半岛,但唐帝国对朝鲜的统治远没有汉帝国来的稳固,不论是半岛上曾经的盟友新罗,还是北部肃慎人的后代靺鞨,或是新兴的草原民族契丹,唐帝国对他们早就没有了压倒性的优势,面对自己庞大的疆域以及高频度的边境战争,唐帝国不得不放弃府兵制,采用募兵制,并且在自己的边境地区设立节度使,这最终导致了唐帝国后期的动荡,这是后话。朝鲜半岛上曾经的盟友新罗在接受了大量唐帝国的技术文化后迅速崛起,摧毁了唐帝国在半岛上的熊津都督府,北部契丹的威胁使得唐帝国很难从辽西走廊去支援朝鲜半岛,尤其在安史之乱后,河朔三镇的事实独立,导致唐王朝中央政府同半岛的陆路通道被阻断,而中原王朝在今后的500年中再也无法对朝鲜半岛施加影响。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打击北元的残余力量,先后组织了八次北伐战争,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政权时隔500年后重新控制了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再次同朝鲜半岛接壤。这时的朝鲜半岛刚刚发生了一场病变,高丽王朝的大将李成桂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朝鲜王朝。明王朝没有选择像汉唐两代那样,对朝鲜王朝发动征服战争,而是将其列为不征之国,使其成为自己朝贡体系的一员。这时的朝鲜已经完全形成了一套自身的民族文化,逐渐开始有了自身的民族认同。这一点到清朝建立以后更加突出,这时的朝鲜自认小中华,而视清帝国的统治者为蛮夷,仅仅是屈服于其武力而与其保持朝贡关系,直到清末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朝鲜完全切断了同中国的联系。
时叛时降,难以磨灭的地缘鸿沟
中原王朝对朝鲜的影响和统治的历史,似乎要比我国南方很多地区还要悠久,那么是什么造成了朝鲜最终没能纳入到中国的整个国家体系中呢?
从地理上看,朝鲜半岛多山,只有西部地区有少量平原。在古代,山区意味着难以通行,且无法开垦大量的耕地,我国的古代文明是建立在农耕的基础之上的。城池的建立,人口的迁移,都是建立在可农耕土地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意味着中原政权及时摧毁了朝鲜半岛的本土势力,其有效统治范围往往也限于平原地区,对于山区的土著居民,很难完成对他们的同化。这一点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表现的也尤为突出,直到明清时期通过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才完全将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完全纳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除此之外,朝鲜半岛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需要依赖于脆弱的辽西走廊。辽西走廊的西北方向是蒙古高原,而东北方向则是白山黑水,这一地区经常需要面对北方游牧民族与东北渔猎民族的双重压力。从历史事件上可以看出,中原政权往往在王朝兴盛时期可以压制住北方游牧民族,进而有效控制辽西走廊,打通中原前往朝鲜半岛的路上通道。而在衰落时期,不要说辽西走廊,可能连燕云十六州都保不住。至于从山东半岛到朝鲜半岛的海上通道,在航海力较弱的古代,往往发挥不出我们想象中的作用。从古代历次对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中可以看出,一旦遇到风急浪高的天气,海上通道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控朝鲜,必先控草原、控东北。而我国直到清代才真正完成对草原和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而此时朝鲜早已独立多年,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
进入朝鲜之路并不容易,随时还有被切断的风险
同时,在中原王朝对周边地区的征服过程中,中原王朝同周边民族之间在生产力上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在战争与交流中,周边各民族也从中原王朝不断学习文化与技术,早期铁器与石器的代差,逐步缩小到同一技术水平线上,他们各自也形成了独立的民族认同和文化体系,这时,武力征服建立直接统治的成本已经变得非常高了。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立下了十五个“不征之国”,从而利用朝贡贸易去取代过去的武力征服,来建立中原王朝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
最后应部分读者要求梳理总结一下:
早期王朝强盛时期可以占领,但中原联接朝鲜的通道脆弱,辽西走廊陆地上只有一条细细的通道,强盛时期可以保持畅通一旦衰落通道会被北方游牧民族掐断。朝鲜一旦有变,中原无法有效支援。古代航海不行,通道又很脆弱。所以汉唐时期会陷入占领丢失再占领再丢失,而这个过程中朝鲜的土著学习了中原的文化和技术,跟我们在生产力的代差越来越小,而我们又无法有效同化他们。朝鲜地区多山不能够大规模移民,慢慢到后期朝鲜形成独立的民族文化意识,虽然明清两代打通了辽西走廊,最后只能利用威慑力建立朝贡体系。
更多文章,关注公众号“孤独杂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