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博览群书学院
《虚无的十字架》:再看东野圭吾对犯罪的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再看东野圭吾对犯罪的思考

作者: 林十一嘿 | 来源:发表于2017-10-29 10:48 被阅读20次

    好久没看东野圭吾的书,最近看到《虚无的十字架》,嗯,感觉还是原来的味道呀。

    起初对书名不是很懂,不知道有什么含义。直到书中小夜子提到: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就是虚无的十字架。

    原先看到十字架,以为和基督教有关。而看到文中这样的文字,才明白,这本书是借十字架,探讨犯罪与惩罚这个深邃的主题。十字架是一种古代处以死刑的刑具,是一种死刑的处决方式。特别流行于波斯帝国、大马士革王国、犹大王国、以色列王国、迦太基和古罗马等地,通常用以处死叛逆者、异教徒、奴隶和没有公民权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这种处分是一种忌讳。由于消耗的资源很大,因此一年通常只会处分数人。而且除非是极度重犯,否则并不会采用这种刑罚。在西方文学中,一般用十字架比喻苦难。

    一、双线叙事中的"罪"与"罚"

    本书中其实主要用了两个例子来讲犯罪,其一是假释期间入室盗窃并杀人的蛭川,其二是高中时期将自己刚生下来的孩子杀死的沙织和史也。前者是惯犯,面对罪行毫无悔改之意,也正因他的这种行径,小夜子才会无比激进,认为杀人凶手都必须被施以死刑,她对凶手的自我救赎表示怀疑。在她看来: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就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

    所以在后来调查出沙织和史也的事情时,小夜子激动地要求他们自首,并由此牵扯出另外一出案件的发生。

    第二个是沙织和史也,因为年少无知怀孕生下孩子,却因害怕被发现,而将孩子杀害并埋葬在树海。然而两人后来却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沙织的人生陷入脱轨状态,被偷窃瘾折磨、干扰,而史也也背负着曾经罪行的厚重十字架,艰难地赎罪。

    同样都是剥夺生命,作者讲述两个案件时,安排了不同的人设和不同的命运。凶残的惯犯与良善无知的少年少女,面对自己犯下的罪恶,有着不同的惩罚方式,并且也对身边的人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蛭川让人,尤其是小夜子产生杀人者必死的看法,死刑作为惩戒的手段,必须坚决执行。而史也则让人去怀疑死刑的必要性,去思考究竟怎样的惩罚,才能真正地弥补过去犯的罪,犯罪者本人又怎样才能获得救赎。正如史也的妻子所说,史也一直用自己的行为在赎罪,成为儿科医生,拯救无数儿童的生命,救下想自杀的妻子,抚养不是自己亲生子的小翔,照顾懒散的岳父,如果真的用生命的数量来计算的话,他挽救的生命远远超过了当初被害的孩子。也正因他的这些举动,让中原对犯罪与救赎、惩罚,有了新的想法。他不去举报,而且让史也自己去选择,究竟是自首,还是保持原状。或许,中原自己也实在没有弄明白。

    东野圭吾让史也两人去自首了,却安排了一个无法证明他们犯罪的结局,或许在作者心中,对这样一对人,也是有着同情和怜悯的,对他们的惩罚,也保持着开放的态度。

    二、死刑及其意义

    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讲死刑这种惩罚方式,对于受害人的家庭来说,这是最能“快意恩仇”的方式,尽管凶手的死,可能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他们漫长痛苦岁月中的一个驻足点,但对他们而言,凶手活着,便如鲠在喉。

    东野圭吾在书中传递的对死刑的思考是很多的。最开始,可能只是写对判死刑的犹豫和慎重,是出于对冤假错案的考虑,我们在日常新闻中也常看到,一旦发生这样的事,"凶手"与“被害人”的身份就产生了置换,而对司法、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而当我们深入地了解被判死刑或将被判死刑的人,可以看到,这种惩罚对人的伤害有多么巨大。蛭川从一开始的积极求生、企图摆脱死刑,到最后的无所谓,生存的欲望逐渐减弱,这或许才是死刑最为可怕的地方。就如监狱的存在,不仅是剥夺犯人的自由,更是一步步让人与世隔绝,对生活的欲望和希望逐渐减弱,直到与社会渐行渐远。这在加缪的《局外人》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都可以感受到。

    所以东野圭吾在文章的后半段,逐渐将史也这个角色展现出来,通过这个主要人物,来展现道德的力量,并由此和书中前半段中的蛭川形成对比,看看人性的善,道德的自我约束,是如何在犯罪后的惩罚中,影响罪犯的,也显示了其强大的力量。这与法律的约束是不同的。

    道德与法律,犯罪与救赎,大概是本书想表现的话题。而显然,话题太大,太沉重,东野圭吾用一种推理性的文本来表现了他的思考。当然,从结尾来看,东野圭吾也未必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所以,诸位看官,你们怎么看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虚无的十字架》:再看东野圭吾对犯罪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ty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