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來蘇集》4月11日誦讀內容

《來蘇集》4月11日誦讀內容

作者: 美君 | 来源:发表于2015-04-10 21:59 被阅读0次

瓜蒂散證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病如桂枝,是見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等證,頭不痛,項不強,則非太陽中風,未經汗下而胸中痞硬,其氣上衝,便非桂枝證矣,病機在胸中痞硬,便當究痞硬之病,因思胸中痞硬之治法矣,胸中者,陽明之表也,邪中於面,則入陽明,中於膺,亦入陽明,則鼻鳴發熱汗出惡風者,是邪中於面,在表之表也,胸中痞硬,氣上衝不得息者,邪中膺,在裏之表也,寒邪結而不散,胃陽抑而不升,故成此痞象耳,胃者土也,土生萬物,不吐者死,必用酸苦湧洩之味,因而越之,胃陽得升,胸寒自散,裏之表和,表之表亦解矣,此瓜蒂散為陽明之表劑。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為諸陽之本,厥冷則胃陽不達於四肢,緊則為寒,乍緊者,不厥時不緊,言緊與厥相應也,此寒結胸中之脈證,心下者,胃口也,滿者,胃氣逆,煩者,胃火盛,火能消物,故飢,寒結胸中,故不能食,此陰併於上,陽併於下,故寒傷形,熱傷氣也,非汗下溫補之法所能治,必瓜蒂散吐之,此塞因通用法,又寒因寒用法。上條是陽明中風脈證,此條是陽明傷寒脈證,上條是陽明小結胸,此條是陽明大結胸,太陽結胸因熱入,硬滿而痛為有形,故製大陷胸下之,陽明結胸因寒塞,硬滿不痛為無形,故製瓜蒂散吐之。

少陰證,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欲吐而不吐者,少陰虛證,此飲食入口即吐,非胃寒矣,心下溫即欲吐,溫止則不欲吐矣,復不能吐者,寒氣在胸中,似有形而實無形,非若飲食有形而可直拒之也,此病升而不降,宜從高者抑之之法,下之則愈矣,而不敢者,以始得病時手足寒,脈弦遲,疑其為寒,今以心下溫證之,此為熱實,然實不在胃而在胸中,則不可下也,當因其勢而利導之,不出高者越之之法,然病在少陰,嘔吐多屬於虛寒,最宜細究,若膈上有寒飲,與心下溫者不同,而反乾嘔者,與飲食即吐者不同矣,瓜蒂散不中與也,氣上衝,滿而煩,心下溫,皆是瓜蒂散作眼處,手足寒,脈弦遲,有心溫膈寒二證,須著眼。

瓜蒂散

赤小豆、瓜蒂〔熬黃各一分〕,二味,各別擣篩為散,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散溫頓服,不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瓜為甘果,曲熱於長夏,清胃熱者也,其蒂,瓜之生氣所繫也,色青味苦,象東方甲木之化,得春升生發之機,故能提胃中之氣,除胸中實邪,為吐劑中第一品藥,故必用穀氣以和之,赤小豆甘酸下行而止吐,取為反佐,制其太過也,香豉本性沉重,糜熟而使輕浮,苦甘相濟,引陽氣以上升,驅陰邪而外出,作為稀糜,調二散,雖快吐而不傷神,仲景製方之精義,赤豆為心穀而主降,香豉為腎穀而反升,既濟之理也。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此為小逆,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

[[言太陽病,頭項強痛可知,今自汗出而不惡寒發熱,疑非桂枝證,以脈辨之,關上者,陽明脈位也,細數而不洪大,雖自汗而不惡熱,則不是與陽明併病,不口乾煩滿而自汗出,是不與少陰兩感,原其故,乃庸醫妄吐之所致也,吐後惡寒發熱之表雖除,而頭項強痛仍在,則自汗為表虛,脈細數為裏熱也,此其人胃氣未傷,猶未至不能食,尚為小逆,其誤吐而傷及胃氣者,更當計日以辨之,若一二日間,熱正在表,當汗解而反吐之,寒邪乘虛入胃,故饑不能食,三四日間,熱發於裏,當清解而反吐之,胃陽已亡,故不喜穀食,而反喜瓜果,是除中也,邪熱不化物,故朝食暮吐,生意盡矣,此為大逆。按,三陽皆受氣於胸中,在陽明以胸為表,吐之陽氣得宣,故吐中便寓發散之意,太陽以胸為裏,故有乾嘔嘔逆之證,而不可吐,吐之則傷胃而為逆,少陽得胸中之表,故亦有喜嘔證,吐之則悸而驚矣。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上條因吐而亡胃脘之陽,此因吐而傷膻中之陰,前條見其人之胃虛,此條見其人之陽盛,前條寒入太陰而傷脾精,此條熱入陽明而成胃實,皆太陽妄吐之變證,是瓜蒂散所禁,不特亡血虛家也。

瓜蒂散证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病如桂枝,是见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证,头不痛,项不强,则非太阳中风,未经汗下而胸中痞硬,其气上冲,便非桂枝证矣,病机在胸中痞硬,便当究痞硬之病,因思胸中痞硬之治法矣,胸中者,阳明之表也,邪中于面,则入阳明,中于膺,亦入阳明,则鼻鸣发热汗出恶风者,是邪中于面,在表之表也,胸中痞硬,气上冲不得息者,邪中膺,在里之表也,寒邪结而不散,胃阳抑而不升,故成此痞象耳,胃者土也,土生万物,不吐者死,必用酸苦涌泄之味,因而越之,胃阳得升,胸寒自散,里之表和,表之表亦解矣,此瓜蒂散为阳明之表剂。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为诸阳之本,厥冷则胃阳不达于四肢,紧则为寒,乍紧者,不厥时不紧,言紧与厥相应也,此寒结胸中之脉证,心下者,胃口也,满者,胃气逆,烦者,胃火盛,火能消物,故饥,寒结胸中,故不能食,此阴并于上,阳并于下,故寒伤形,热伤气也,非汗下温补之法所能治,必瓜蒂散吐之,此塞因通用法,又寒因寒用法。上条是阳明中风脉证,此条是阳明伤寒脉证,上条是阳明小结胸,此条是阳明大结胸,太阳结胸因热入,硬满而痛为有形,故制大陷胸下之,阳明结胸因寒塞,硬满不痛为无形,故制瓜蒂散吐之。

少阴证,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欲吐而不吐者,少阴虚证,此饮食入口即吐,非胃寒矣,心下温即欲吐,温止则不欲吐矣,复不能吐者,寒气在胸中,似有形而实无形,非若饮食有形而可直拒之也,此病升而不降,宜从高者抑之之法,下之则愈矣,而不敢者,以始得病时手足寒,脉弦迟,疑其为寒,今以心下温证之,此为热实,然实不在胃而在胸中,则不可下也,当因其势而利导之,不出高者越之之法,然病在少阴,呕吐多属于虚寒,最宜细究,若膈上有寒饮,与心下温者不同,而反干呕者,与饮食即吐者不同矣,瓜蒂散不中与也,气上冲,满而烦,心下温,皆是瓜蒂散作眼处,手足寒,脉弦迟,有心温膈寒二证,须着眼。

瓜蒂散

赤小豆、瓜蒂〔熬黄各一分〕,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散温顿服,不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之。

[[瓜为甘果,曲热于长夏,清胃热者也,其蒂,瓜之生气所系也,色青味苦,象东方甲木之化,得春升生发之机,故能提胃中之气,除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药,故必用谷气以和之,赤小豆甘酸下行而止吐,取为反佐,制其太过也,香豉本性沉重,糜熟而使轻浮,苦甘相济,引阳气以上升,驱阴邪而外出,作为稀糜,调二散,虽快吐而不伤神,仲景制方之精义,赤豆为心谷而主降,香豉为肾谷而反升,既济之理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此为小逆,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

[[言太阳病,头项强痛可知,今自汗出而不恶寒发热,疑非桂枝证,以脉辨之,关上者,阳明脉位也,细数而不洪大,虽自汗而不恶热,则不是与阳明并病,不口干烦满而自汗出,是不与少阴两感,原其故,乃庸医妄吐之所致也,吐后恶寒发热之表虽除,而头项强痛仍在,则自汗为表虚,脉细数为里热也,此其人胃气未伤,犹未至不能食,尚为小逆,其误吐而伤及胃气者,更当计日以辨之,若一二日间,热正在表,当汗解而反吐之,寒邪乘虚入胃,故饥不能食,三四日间,热发于里,当清解而反吐之,胃阳已亡,故不喜谷食,而反喜瓜果,是除中也,邪热不化物,故朝食暮吐,生意尽矣,此为大逆。按,三阳皆受气于胸中,在阳明以胸为表,吐之阳气得宣,故吐中便寓发散之意,太阳以胸为里,故有干呕呕逆之证,而不可吐,吐之则伤胃而为逆,少阳得胸中之表,故亦有喜呕证,吐之则悸而惊矣。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上条因吐而亡胃脘之阳,此因吐而伤膻中之阴,前条见其人之胃虚,此条见其人之阳盛,前条寒入太阴而伤脾精,此条热入阳明而成胃实,皆太阳妄吐之变证,是瓜蒂散所禁,不特亡血虚家也。

相关文章

  • 《來蘇集》3月22日誦讀內容

    五苓散證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症,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煖水汗出愈。 [[表...

  • 《來蘇集》3月23日誦讀內容

    傷寒汗出,而心下悸,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汗出下當有心下悸三字,看後條可知,不然汗出而渴...

  • 《來蘇集》3月25日誦讀內容

    大陷胸湯 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七分〕,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

  • 《來蘇集》3月27日誦讀內容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治之小誤,變症亦輕,故製方用瀉心之半,...

  • 《來蘇集》3月24日誦讀內容

    十棗湯證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

  • 《來蘇集》3月28日誦讀內容

    抵當湯證 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而反下之,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

  • 《來蘇集》3月30日誦讀內容

    痙溼暑證 太陽病,痙濕暑三症,宜應別論,以傷寒所致,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太陽主表,六氣皆得而傷之,三種,故...

  • 《來蘇集》3月31日誦讀內容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炮〕、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 《來蘇集》4月3日誦讀內容

    右論胃實證。 問曰,太陽緣何而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胃實大...

  • 《來蘇集》4月2日誦讀內容

    陽明病,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證具,而心下鞕,有可攻之理矣,然鞕而尚未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來蘇集》4月11日誦讀內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yt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