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写于2017年10月5日。感谢那些乐于在互联网分享的大神,他们帮助了无数像我这样的人。
昨天晚上登录「知识星球」,收到一个提示,曾经加入的一个圈子到期了,需要续费才可以继续使用。星主指定的价格是129元/年,想了想,还是点了退出。
算是乘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吧。刚念大三时,有段时间担心自己「思想上封闭、观念上落伍」,开始沉迷于网络,渴望通过网络开拓眼界、增长见识。说是沉迷,其实也就是知乎、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这几样而已。那时大家讨论交流的氛围还很友好,「好好说话」是一项基本共识。大多数人还都在依靠现实中的职业挣钱,接广告、写软文、搞营销的风气还未盛行。其中一部分人给我的影响较大,他们都喜欢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如今,尽管他们已经很少在知乎上答题(甚至把以前的答案也删掉了),微信公众号也很少更新,微博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写着,但我很感谢他们的文字,我很珍惜那段时光。
那时,公众号「程序人生」的作者,陈天还没去美国,正带着一个团队创业,做「途客圈」。那真是一段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日子,我的心也跟着他的公众号一起跳动,思考怎么做产品、如何带团队,关于运营、开拓市场……
尽管最后创业失败了,他的身影却依旧潇洒。如今,他正在为北京的分公司招人。这么多年,他就像我的一个素未谋面的朋友一样,激励着我,改变着我。虽然现实中毫无关系,但我在远方祝福着他。
那时,「小道消息」的作者冯大辉还在丁香园担任CTO,他也经常在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上给「丁香品牌」背书。那时,没人能想到双方后来会发生期权方面的事。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启蒙了我对互联网的认知,大至互联网公司,小至小密圈、有赞。但他对我的影响又不止于互联网,医疗、写作、李志、平克·弗洛伊德等,就不展开说了。去年他开始创业,创立无码科技,迄今正式发布了一个新闻获取的产品,Readhub。非常好的一款产品。
提到冯大辉,肯定也会有池建强老师,女神朱赟,二爷邱岳,道哥吴翰清。那时池建强还在锤子科技,做云架构服务方面的工作,也是受他的影响,我开始关注罗永浩,关注锤子手机,买过第一代坚果手机,现在用的是坚果 pro。
今年初春,积雪未消。当时我正在出差,在回宾馆的地铁上收到了 MacTalk 的推送,正当我准备享受一次科技与人文的盛宴时,却看到了他离职的消息。当时我脑子一下子变得空白,整个人都有些恍惚,很难接受这个消息,那晚地铁上的噪杂声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
对他而言,是一次正常的择业调整,对我的冲击却是排山倒海一般。人至中年,人家还能再攀高峰,你怎么刚入职,就一副死磕到底、离不开这行的怂样儿?人家上有老、下有小,仍然不放弃生命的可能性,你怎么刚毕业就畏首畏尾的?这么一对比,差距是全方位的。虽然因为订阅了他的「卖桃者说」,加到了他的微信,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额外的联系,但他一直在前进。极客邦科技重启了「硅谷革命」这本绝版书,值得一读。
女神朱赟回国做过几次分享,我也就知道个消息,现场自然去不了,去了估计也听不懂。现在女神不仅在一线做项目、撸代码,还负责管理工作,面试等。对了,女神供职于 Airbnb,位于硅谷。
那时,道哥吴翰清还没获 MIT 的全球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TR35),公众号「刺哥的黑板报」更新得还很勤……对了,女神、道哥都是少年天才。
「纯银」还在做蝉游记,微博上常常见到他对产品的分析……
知乎上,大师兄朱炫还没出「年少荒唐」这本书;和我同届的上海交大的女生倪一宁,还在台湾做交换生;张佳玮还在经常答题……
以上好像都是闲言碎语、只是介绍了几个牛人,和本文的主题「知识付费」不沾边儿。但其实,知识付费这事儿,一方面别人都已经写尽了,我也确实写不出新的花样,另一方面,以此为题,是想回忆一下自己的上网经历。
知识付费,确切地说是2016年以后才火起来的一种说法,有多种形态。付费订阅的文章、课程,以及「得到」、「知乎live」、「微博问答」、「公众号赞赏」、「小密圈」、「豆瓣时间」等,如果你也在持续关注互联网,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网民的数量突然大幅增加,但通过网络进行价值输出的人却没有明显增多。而牛人大部分输出服务的对象数量有限,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付费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另外,从财富获取的角度而言,付费用户才是有价值的用户。现在以今日头条为首的内容创业,热得一塌糊涂,相当一部分人赚得盆满钵满,几乎让人误以为这就是下一个风口。
但我并不乐观。互联网的便捷让「找到另一个人」不再困难,但「自由、免费、共享」的精神却已不在。一切都有价格、一切都有门槛的背后,也对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内容创业的热度散尽,除了留下一地的营销泡沫,还有海滩上那些真假难辨的文字。
毕竟,为知识付费这事儿之所以让人迷恋,是因为他让人们产生了「我在学习」的错觉。至于真正得到了什么,又有谁在乎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