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2004年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左前方公告栏上不知何时贴了两张A4纸,那是一封“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这封信的内容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我心里已分不清咱两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板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我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经看到这种事情。没想到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母。虽然,得知真想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华商报》2004)
点评: 愿“伤心的父亲”变成“反思型父亲”
虽然我很同情这位父亲的遭遇和处境,但是我不得不说,孩子变成这样,其实是合乎逻辑的。此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绝非异地之寒,这杯苦酒是你们夫妻二人亲手酿成的,谁让您扛着行李陪孩子去大学报到,谁让您给他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他挤牙膏的?他自己没有手和脑吗?上了大学还不会挤牙膏,其生活自理能力岂不是停留在幼儿水平?要维持这种水平,必须有出格的溺爱做支撑。
既然您自愿给孩子当奴隶,您就不要抱怨孩子用奴隶主的态度对待您,既然您一直不管家庭承受能力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您就不要抱怨孩子长大拿您当一个可以透支的银行----他习惯了这样了,既然您从来没有让孩子和您同甘共苦,他如何能体察您的辛苦?
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家长为什么这样?不光是出于亲子之情,还有家长自己的心理需要。家长想让孩子替自己实现几十年的梦想(上大学),想让孩子给自己挣脸面,想养儿防老…..
当孩子的要求超出家长 所能提供条件的上限时,当孩子脱离家长希望的轨道而沿自己的方向狂奔时,家长失去控制权了,于是家长“伤心”了,家长“寒心”了。不亦惑乎!家长早就应该知道是这样的结果。溺爱培养不肖子孙,这是常识。
事已至此,家长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高等学府。他说:“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这不等于让大学的教授教莘莘学子学会孝顺父母吗?大学负担如此“德育”任务,该笑还是该哭?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由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我们教育的每一道工序“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问题都留给下一道工序,最后都留给社会…..
解铃还须系铃人。学校固然有责任教育这位大学生,但是家长若不反思自我,端正态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这个学生总会毕业的,到时候扔不孝顺,家长再找谁?
自己栓的铃儿,想让别人去解开,这是中国许多家长的毛病,该变变了!
再一次对这位父亲表示同情和慰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