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14章
文化包括塑造情绪行为生活方式的习俗,习惯,信念和价值观。
文化还包括语言思维模式,甚至包括对现实的基本看法。
所有这些都是后天习得的,不是先天的,遗传学不是跨文化差异的主要依据,因为根据DNA分析,来自同一种族的个体之间与不同种族的个体之间一样,具有基因差异,无论在哪里出生的小孩儿?都会学习文化,这一过程称,作文化适应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人,可能会逐渐的学习环境下的文化。这一过程称作文化互渗。
1997年,一位丹麦母亲去纽约观光,在一家餐厅吃饭时,把114个月大的熟睡中的女儿放在餐厅外的婴儿车里,见到此举惊慌的纽约人报了警,警察逮捕了这位母亲,婴儿暂时由临时看护照顾,然而,在丹麦,这种行为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一位丹麦作家提到的,在丹麦人们有一种虔诚的信念,认为新鲜空气尤其是冷空气对婴儿有利,所以所有的单卖婴儿,都在户外小睡,即便是很冷的天气,她们会被包裹在温暖的鹅绒围巾里。
一位来自南美洲热带雨林的游客可能看到一棵树,就会想到它的树皮和树叶的用途,但是当他看到汽车或者计算机时,可能无法想象它用起来怎么样。而西方文化的本地人会看到汽车和计算机在运输和信息方便的便利,但是几乎觉察不到柚木的潜能。开车绕街去一圈后,这位来自热带雨林的游客就会明白汽车的价值,但是向他表达我们对计算机的理解可能有一些难度,如果跟随这名游客去他在热带雨林的住所看看,也可能会发现一些他无法解释的清的物品。
不同文化中的人累的生活经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吗?人们生活与不同的文化和环境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人们是否已可比较的方式看同样的颜色,感受同样的情绪设计,同样的目标以及组织相同的看法,文化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查理德施瓦德把心理学的这方面称为近经历建构。并认为这些方面是最适合文化心理学的问题,哈里特兰蒂斯斯认为,文化增加了一系列看世界的视角。
文化的特征
1.复杂性
2.严格
3.个人和社会
文化评估与人格评估
人格特质
跨文化心理学试图确定某些特质,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程度并不足为奇,和美国人相比,中国人在情绪保留内向,体贴社交谨慎和自由意志的得分较高。
中国人的大五人格结果为社交倾向胜任表现自我控制和乐观社交倾向,类似于美国心理学所谓的一人性胜任,似乎与神经质相关,表现与外向有关,自我控制与宜人性和尽责性有关,乐观与外向,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
跨文化心理学最有趣,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是不同文化中个体的思维有多么的不同,研究显示,东南亚人的思维方式比美国人更趋于整体,全面解释某件事时,会结合上下文而不是孤立的解释发挥,寻求完整发散的观点,而不是片面之谈,这可能与集体主义的差异有关,集体主义者比个人主义者感受到更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差异可以上升到认知层面,有一个实验,日本参与者或者看生气勃勃的水下场景,或者看野生动物的照片,这两种条件下,日本参与者比美国参与者记住了更多关于广阔背景的信息,而在圆场中,特定物体再认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这些结果显示,美国参与者看到一个场景时,可能更多的关注特定物体或人物,而日本参与者更可能关注更大的背景
思维的跨文化研究中有一个备受争议的领域,亚洲人和美国人形成和表达独立创新观点的程度之间的比较不同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亚洲学生更喜欢死记硬背和记忆似的习,不喜欢独立思考,而欧洲美国人相比,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讨论,因为越南裔美国作家对此表示悲哀,因为亚洲的大部分国家不鼓励表达自我,亚洲人大体上都压抑自我,自我依存于家庭和宗族。
有些心理学家忽视了跨文化问题,解构主义认为文化是不可能比较的,大多数现代的跨文化心理学家遵循比较趋向,将文化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进行对比,不同文化在文化特殊性维度包括复杂性,严格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上进行比较,研究者围绕着最后一个维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成员的行为价值观和自我观点进行了比较,集体主义的世界观可能源于佛教,哲学和其他东方传统,把个体自己看作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或分离的。
尽管跨文化心理学在传统上总是强调文化之间的差异,然而最近研究强调所有人的心理过程都是相似的,并且在文化差异之下是萨特所说的存在主义的普遍的人类条件,任何人在任何地都必须存在运转,与其他人发生联系,最终死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