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对经验的主观反应,并伴随着生理和行为变化,是人格建构的基石。包括生理唤起和心理感受两个部分,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结合体。基本情绪包括:高兴、感兴趣、惊讶、恐惧、愤怒、悲伤、厌恶、表情、姿势、以及其他非言语信息的流露。
一、从婴儿的成长年龄来看,情绪发展经历以下过程:
婴儿出生后:趋向愉快,回避不愉快,对人即有了泛化的认识,任何人逗都会微笑。
6-10周:婴儿会有社交微笑,吃饱后就会全身活跃或笑出声。情绪情感直接影响婴儿。这一年龄的婴儿已能认识母亲的微笑和声音。
3-4月:能够大笑,愤怒开始出现,新鲜的东西可能更能引起注意。婴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做什么事都积极,也乐于学习,而情绪不好时,则什么也不听,不学,不做。
6~8个月至18个月:更敏感地出现愤怒,与依恋相对应的怯生开始再现,并表现出分离焦虑,更敏感地出现愤怒。在7月时,会出现恐惧(陌生人焦虑),这种情绪在13-15个月最强,1岁半以后逐渐减弱。这时儿童对母亲的离开表示强烈“抗议”,他把母亲看成是“安全基地”或作为探索的出发点,他对环境的探究活动需要取得母亲情感上的支持。
18-24月:出现自我意识的情感,客体永久性,情绪开始细化和社会化。1岁多的婴儿即可出现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如有同情感。2岁时已出现快乐,兴高采烈,爱亲人,爱喜爱小朋友,害怕,厌恶,苦恼,甚至内疚、羞愧、尴尬、妒忌、自豪等较高级工程师的情绪表现。分离抗议减少了,这时学步儿开始使用“谈判”的策略。
二、从婴儿的心理发展成熟度来看,情绪发展经历以下过程
一是识别。
包括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识别。
在这个部分中首先有一个命名的过程,通过匹配母语和自己的心理生理的体验。如中美孩子对快乐的不同命名。同时也有分化的过程,婴儿一开始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情绪,后来逐步分化成生气、惊讶、高兴、无聊等无数个情绪。
二是理解
首先是只能理解自己的体验,理解原因。到一岁半的时候,是理解别人的体验与自己体验的不同,如打碎了玩具,自己难过别人也会难过,到一岁半过才理解别的孩子的理解的不同,无所谓,甚至很高兴,这是一个惊人的体验。
其次是借助自己的经验理解别人的体验。如妈妈说,别人弄坏你的玩具,你不能打人,如果你打人,你弄坏别人的玩具,别人也会打你。
再次,这里的理解还有识别的另一个部分,非言语的匹配。这是家庭中对特定情绪的态度,如对哭的态度,有的家庭认为哭是不好的,有的家庭认为哭是正常的,这会养大的孩子对哭的情绪的处理是不一样的。对愤怒、生气,不同的家庭也有非语言的匹配。
三是调节。是指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如何调节或管理。
首先如何摆脱不愉快的情绪。如屁股上有粑粑,一哭就好了,实际是爸妈帮忙帮助调节情绪,不是教孩子。婴儿哭时,妈妈把孩子抱起来,说妈妈知道宝宝是不舒服,这些语言的安抚慢慢就会进入孩子的意识和潜意识,让孩子自己慢慢自己学会调节。
其次在这种调节中还涉及到与社会化相对应的部分。按照社会规则,情绪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什么情况不可以说,什么情况下讨论,什么情况下不交流。如打骂孩子不许哭,这其实是一种情感虐待,孩子就会压抑自己或者是转移。另一种不表达与社会规则相关,如男孩子是不可以哭的,要勇敢,这是一个社会规则,就会让孩子有一个概念,我难过伤心,是不能表达的。
以上婴儿情绪的表达,从识别,到理解,到调节,是非常基础的部分 ,正常的心理发展是感觉不到的。不正常的心理发展会有明显的表现,如自杀者,只要失败,就会自杀,他没有能区分悲伤、内疚、愤怒、难过、不高兴等不同的情绪,统统归于失败,这是在婴儿期缺乏识别、分化、理解和调节的过程,成人后也缺乏这样的能力。
总之,情绪对婴儿适应生存有着特别的意义,情绪是婴儿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婴儿天生就具有情绪反应能力,生后很早就表现出了他的情绪反应,是其重要的适应生活的方式。情绪情感直接影响婴儿的行为,对婴儿的认识活动又起着激发和推动的作用。年龄越小,情绪在生活中的地位越高,这是婴儿心理的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