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注释
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不要擅自做主,如果什么都任意而为,则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假如因此而让父母担心,也是不孝的行为。
九秋之菊建言:
“事虽小,勿擅为”,古人认为即使很小的事情,子女也不要自作主张。针对这一观点,我觉得并不完全合适,在特定的环境和事件、时间中,一些无关原则的、微小的事情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以培养其独立的个性。
不过,也许我的建议是多余的,因为现代家庭里,有些父母对孩子往往会过于关爱,完全“放权”、百依百顺,进而导致孩子变得任意妄为,各种“作”“老子天下第一”,不仅不听父母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而且什么事情都必须自己说了算,父母一摇头就以哭闹相要挟,甚至产生更极端的做法。
这些行为放在以前,都被称之为“不孝”,因为这不但会让父母因此而担心,而且对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长也有着负面影响。这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似乎并不显著,一旦上学后,一些因为任性妄为而引发的问题就会日益严重,甚至会影响到他将来的发展。
当孩子在家里以“老大”自居,发号施令,想如何就立马怎么样恣意而为时,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1.了解孩子任性的原因
孩子任性都是有缘由的,即家庭有适合任性生长的“土壤”,比如弥补、代偿心理等等如有的父母工作较忙或很少能亲自照顾孩子时,往往会在孩子情绪波动或是过分要求时,以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放弃原则。这种情况多次发生后,尝到“甜头”的孩子会“习惯成自然”,变本加厉,把父母正确的劝告当耳边风。下次提出更加不合理的要求,一旦不立刻满足他,就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行为,如哭闹、离家出走、自我虐待或是其他出格行等,长此以往就会出现难以控制的恶习或反社会行为。
想避免这些行为的滋生,父母首先要知道孩子的任性是如何造成的,同时找出有针对性的办法。
第一,模仿其他孩子的行为。亲友或邻居家有人任性,而且通过任性表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行为如果经常被孩子看到,他就会不假思索的模仿,并希望得到相同的“待遇”。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在孩子看到这些行为时为他灌输正确的是非观念,让孩子对任性产生讨厌心理,杜绝模仿,假如这种行为是出现在父母自己身上,则应及时反思并克服。
第二,父母的迁就。换言之,任性是父母惯出来的!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合理的要求,如果一味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时间一长他就会形成心理和行为定势,认为父母应该事事都遵照他的意愿。
当发现这样的情况后,父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矫正迁就行为,其次要教育孩子认识到任性并不能达成意愿,反而会使人做错事,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2.正确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
父母在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了解任性所带来的危害,然后再加以矫正。不过,防止和纠正孩子任性要有技巧。
技巧一,提前为孩子打“预防针”。孩子任性发作都是有迹可循的,当预计到孩子可能会因为某种情况产生任性行为时,父母可以提前打好“预防针”。比如带孩子去商场前,就要估计到孩子可能会要求买玩具,这就需要提前和孩子讲好条件,看到喜欢的玩具可以看一会儿,但不能买,或者多久可以买一个新玩具,让他心里有数,这样到时就不会出现因为要求没有满足而产生任性行为。
其次,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缺少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形成孤僻、固执的性格,这种性格往往会导致他和外面的小朋友相处困难,一不如意就使性子。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在和小伙伴们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学会更多为人处事的方法,而且还会意识到任性的孩子不受欢迎,进而改掉自己爱使小性子的脾气。
最后,精神鼓励。在行为干预的过程中,对于孩子表现较好的方面,父母还应进行适当的奖励,比如拥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但需注意不要将奖励作为习惯,否则将很快失效。
3.帮孩子杜绝任性,多点个性
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染上任性的坏习惯,不尊重孩子自尊,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一味拒绝,这样做往往会产生两种后果:第一是让孩子因合理需要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满情绪,逐渐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第二种则会使孩子不敢提正当要求,惟命是从。
这两点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想让孩子既杜绝任性,又能有用自己的个性,父母需要和孩子平等交流,了解他的真实需求,准确判断他的要求是否合理,并适当给予他选择的权利,让他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进而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跟《弟子规学》学教子——少些任性多些个性 跟《弟子规学》学教子——少些任性多些个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