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为当代台湾最为著名的文人之一,余光中先生以一首《乡愁》为国内读者所熟知。2017年年底,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9岁,想他在另一个世界里,再无乡愁。这是我在余先生去世之后,第一次阅读他的作品,书名为《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是先生生前亲自审定的最后一本散文集,展现了先生对故园与人生的思考与怀恋。
余先生作为诗人,辞藻精炼自然也渲染到了散文的创作中去,并给予了散文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带给我们一种千回百转的美妙。就拿《听听那冷雨》来说,再读“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更是夹带着历史的沧桑感,也充满了文化意蕴,也仿佛瞧见了先生内心的那份孤苦惆怅。一篇诗意文字里不但有美,还充满了古典诗词密布的文化致意,夹杂了更多的心中对于家国之事的感悟深刻,可见余先生的文字是多么的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我相信大多人都喜欢阅读余先生所写的家庭生活,他在《我的四个假想敌》中,以一种俏皮诙谐的方式写尽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和不舍,他将女儿未来的男朋友称之为假想敌,从中让我看到了余先生作为四个女儿的父亲是如何疑惧于女儿的未来归宿和文字中透露出的真情实感。他在文中说:“我的四个假想敌,不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学医还是学文,迟早会从我疑惧的迷雾里显出原形,一一走上前来,或迂回曲折,嗫嚅其词,或开门见山,大言不惭,总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儿,对不起,从此领取。”但作为父亲来说,恐怕这也实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绝不是一位不开明的父亲,对于未来女婿“省籍无所谓”“学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儿注意”。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着一对父母对远在他乡的四个女儿的牵挂与关心,回味着子女的种种,并且借由电视上的气象报告,把他们的关爱向陌生又亲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为是寒带。亲切,因为是他们的孩子所在。之后又说自己的家像是日不落家,“一家人辞乡背井,散落到海角天涯,昼夜颠倒,寒暑对照”,六个人在五个地方生活,特别是四个女孩生活在西洋各地,隔着屏幕的家庭生活,相互打趣,很是充满了温馨,自由,浓浓的亲情气息。
不间断的三个午休时间,从这本书的第一页翻阅至下一页,再至下一页,似魔力般把我深深吸引,直至合卷,抬头,转了转有点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余先生的妙笔,竟能如此吸引我探究其中的奥秘,并且敬佩余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时佐之以文言、俚语和适度的西化,加以熔铸,成为合金,但又格外的亲切自然……
正如书的封底印有董桥的评价:“……当我们翻阅那琳琅满目的佳作,沉浸于他那融汇中外,通变古今,颇具雄长之气 ; 瑰丽多姿,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的诗文之中时,不能不惊叹他的文学成就之超卓。”
借用董桥的这段话,来对余先生的这本《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散文集的简评结笔,也正是抒发我对余先生的景仰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