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团指挥是如何诞生的

作者: PUREdesert | 来源:发表于2022-01-10 22:03 被阅读0次

在前几天所写的《钢琴家系列——肖邦》中,有一个段落我提到在差不多1800年开始,欧洲那些具有古老音乐传统的国家的音乐教学和推广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庇护人制度开始成为过去,而随之兴起的是各大城市举办的音乐学院,例如米兰、巴黎、伦敦、莱比锡、维也纳等。

私立音乐学院遍地开花,培养出一批批音乐人才,而这些人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前往各地演出,于是从那时候起,普通民众——而不只是像过去那样几乎只限于贵族阶层,开始付钱去听音乐会了。

那时候的音乐会水平总体来说并不太高,因为固定的乐团很少,音乐会总是临时凑齐一批人,甚至是业余的演奏者组成乐团,其效果可想而知,甚至在维也纳这样的音乐城市也没有像样的乐队,直到差不多19世纪中叶才有可以与巴黎、伦敦媲美的乐队。

那么,如果乐队里的演奏者都是一流的音乐家,就能保证演出效果吗?答案是并不能,因为乐队需要协调合作,如果各演各的,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速度和情绪都不同,甚至每个人都只想着表现自己,又如何呈现一台像样的音乐呢?

如何让众多的演奏者协调合作?这就引出了“指挥”的概念,当时一位叫施波尔的杰出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开创了今天大家所理解的指挥风尚。在那之前,“指挥”是在键盘上或者用小提琴的琴弓带领演奏的(现在偶尔也由钢琴演奏者兼指挥),有时候还有一个人打拍子,但因为打拍子的人往往是直接用一卷乐谱敲打谱架,会发出很显著的噪音,不用说,极大地影响了听众的听感。

当时除了用敲打乐谱来打拍子,还有人用其他东西,曾有一个人用一卷塞满了牛毛的皮革来打拍子,结果在整个演出中,牛毛到处飞扬,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曾有人用一根一尺长的棍子指挥,可惜没有人跟进,直到施波尔重新用了这个方法。

革命性的1820年,施波尔对着伦敦爱乐乐团,掏出了一片木头,并发出“开始演奏”的指令,很多人感到吃惊和不满,但他请求大家试试这个方法,之后,乐团演奏的历史更新了。

当时,还有人干脆什么也不用,直接用手在空中挥动,到后来,手持一根小小的指挥棒才变成了乐团演奏时指挥的标准动作。

有人觉得,指挥站在那挥棒,而演奏者们似乎都没有看他的手势,他到底发挥了作用吗?事实上,指挥最大的作用是在平时排练时。他有如一名导演,在将总谱吃透、对乐曲形成自己的理解后,将每一种乐器的具体演奏形成清晰的想法,并传达给乐团成员,什么时候该用什么速度,什么时候某个乐器要跟进,什么时候某个乐器要突出、要减弱,乃至于用什么情绪。。。都要不但用语言确切地引导演奏者,还要在演奏时通过手势不断具体地提示他们,将一个乐团中所有人演奏出的音乐协调为有机的整体,这需要多次的磨合训练才能达到。

平时的训练到位后,台上正式演出时乐团已经有了足够的默契,这时候指挥的手势依然很重要,因为对于一部宏大的作品,演奏者是难以记住所有的速度变化、情绪变化、什么时候进节拍、尤其是其他演奏者的情况等等一切细节的,更何况指挥家有时候在舞台上会突然有新的灵感出现,这时候乐团通过看他的手势提示来及时对演奏进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往往会成为神来之笔。

总之,指挥是一个乐团的灵魂,没有指挥的乐团就像一盘散沙,而好的指挥家不仅可以造就一个好乐队,还可以成就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乐团指挥是如何诞生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dv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