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又称填鸭式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相对应。这种教育制度在中世纪和近代的东亚和欧洲都是唯一通行的教育制度,因为可以透过师傅带领和严格培训,大量培育技术性人才,但欧美国家在资本主义改革下,开创性通才需求大增之后逐渐改行“素质教育”,而东亚国家则仍然坚持应试体制。
这种教育方式为填鸭式教育的一环,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犹如填鸭般,即是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者用含糖量高的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而其他如鸭子
控制思想、扼杀想象力、知识局限
不重视教育、社会就业压力
中国的高考制度恢复,许多人认为高考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应试教育的风气。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东亚中古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应试教育的前身。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它是一种片面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对中国基础教育产生了巨大而不可逆转的影响,注重智力的同时加强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国,各个地区的教学资源的水平和数量也参差不齐,贫困地区的教学资源落后而且稀少,发达地区却拥有先进的教学资源。素质教育能满足发达地区的公平竞争,选拔出优秀和有创造力的人才,但却忽略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其本质是比拼教学资源,是不公平的,最终结果只会是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而贫困地区却越来越贫困。应试教育虽存在弊端,但却能为中国各个地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模式,让贫困落后的地区也能有机会接受
在校生可以接受全面基础知识的学习,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前期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获得扎实、全面的基础,也让不再继续深造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至于成为一个文盲,新时代经过系统学习的人不容易被不科学的东西影响,唯有违背科学,不尊重客观事实才是洗脑。中国应试教育
如果是个读过书人,都应该看看中国教育的弊端如果是个读过书人,都应该看看中国教育的弊端
如果是个读过书人,都应该看看中国教育的弊端
片面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五部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中,每一育都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都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学生整体素质在其实施中得到升华和提高。舍去任何一方都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五育的辩证统一关系被割裂,出现了片面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现象。从上级领导和教研部门来说,对智育高度重视,措施具体,管理力度大,研究( 这种研究也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 比较深人,并不断总结和推广经验。而对其他几育,则往往停留在一般号召和例行公事的布置上,既缺乏实施和管理措施,也缺乏宏观调控,以致于在不少地方造成了”一手软,一手硬”的局面。这种”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在基层学校特别突出。
有的学校就公然提出了”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的口号! 于是乎,为了提高升学率,这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就拼命抓智育。为了抓智育,把必要的德育活动给挤掉,连思想品德课也”唯升学是瞻”,紧紧围绕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为了抓智育,还超出国家规定大量延长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因而,学生视力减退、肺活量下降、神经衰弱等身体素质欠佳的现象已成为突出问题。至于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因其与中考、高考关系不大,许多学校更不重视。没有专门教师,不具备起码的教学条件和设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难以开展。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道德滑坡,人文精神失落,理想和信念萎缩,身体素质下降,造就出的只能是畸型发展的人。
二、片面重视应考学科,肢解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残缺不全
国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学校设置一定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学校的教育目标也主要是通过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都适应现有社会的要求。而要培养这样的人则需要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为此,在我国中小学普遍设置了与全面发展教育各构成要素相对应的德育学科、智育学科、体育学科、美育学科和劳动技术教育学科。这些学科一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它们又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和功能,相互独立而不能彼此替代。
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人们对中小学开设的这些课程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却大不一样。中考和高考必考的学科称之为”主科”,在学校里普遍受到重视,在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课时安排,甚至在课程表的编排等等方面都优先考虑。而中考、高考不考的科目,则被称为”副科”或”小学科”而惨遭冷遇。一些学校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断然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艺术欣赏课、劳动技术课等。一些学校迫于会考和上级检查的压力,虽在课程表上安排了这些课程,但实际上却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如对近几年高考中不再考试的地理,教师教起来敷衍了事、会考试题难度降低、考场纪律松弛、学生轻易过关的现象相当普遍。还有一些高中过早地搞文理分科,文科班的历史、政治,理科班的物理、化学、生物,均与地理等学科的境遇相差无几。
除对开设的课程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大不一样之外,这种对应考学科的重视,其本身偏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学生智力和其它能力的发展只在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中附带地进行,因而大大压抑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从以上分析可知,这种重视应考课程,轻视甚至取消非应考课程的做法极大地破坏了中小学课程结构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造成了学生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残缺不全及构成要素的严重失调。
三、着眼于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应试教育属于选拔性的英才教育的范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表面上看一个班所有的学生都在上同样的课,接受同一教师同样的教育和影响,似乎他们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但实际上,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少数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身上,并给他们以很高的期望和较多的关爱。如: 讲课时热情的目光总在他们身上停留,并从其表情、动作、身姿的变化上掌握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提问时,中间生能解答的问题也总爱拿来提问尖子生,使之通过积极的思考和丰富的联想去获取新知或加深对旧知识的领会与巩固。课外辅导时,常给尖子生开小灶,以开阔其视野,亦或布置综合性习题,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而对其他那些中间生和差生,却是缺乏主动关心,在相当程度上给忽略了。在思想品德教8 2育中,老师们见到尖子生总是面上含笑,很容易发现他们的优点。一旦发现其微小的进步,便大加表彰。对其缺点和错误,往往也比较冷静,能以其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解决。对处于中间沉默层的大多数学生,教师们似乎忘却了它们的存在。至于那些差生,只要不惹事生非,一般不会引起老师过多的注意,即使有些许闪光点,往往也不象尖子生那样能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而对他们与尖子生同样的过错,老师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总有些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师对学生的热情期待可以转化成推动学生努力进取的强大动力,并导致学生学业的成功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罗森塔尔效应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而,教师对这三类学生截然不同的态度实际上就造成了它们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加剧了他们之间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分化,并最终形成学生发展上的”马太效应”(优生越优,差生越差)。这种貌似公平的教育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它只能使少数学生成为佼佼者,而使大多数学生沦为失败者。这不仅是教育不民主的突出表现,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阻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呼唤新生一代尽快成才,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导致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学校和老师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于是,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高目标,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法宝。为了在考试中获胜,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存在着许多违反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重灌输,轻启发; 重记忆,轻理解; 重理论,轻实践— 其结果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知半解。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和不足,教师只好利用课余时间补课,有时甚至假期亦如此。不言而喻,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由于满堂灌的教学效果欠佳,教师在课外就企图用“题海战术”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致使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这同样使学生不堪重负。还有,各种教学参考书、复习资料和习题集种类繁多,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学生更加难以应付。到头来,学生的课外阅读、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全被挤掉,甚至连睡眠也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单调的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令人乏味,焦虑、不安、仿徨、失落随之而来,生动活拨主动地发展成为空谈。学校应该讲究升学率,因为升学率毕竟是目前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指标。但问题在于应试教育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并通过转嫁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压力去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来追求升学率,这种做法无疑是应该完全摈弃的。
五、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们面临的是经济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时代呼唤的新型人才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的人才,而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除应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审美情趣,劳动技能等素质外,还应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等个性心理品质。没有个性即没有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担负基础教育任务的中小学就应把个性的培养纳人培养目标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从而为造就大批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采用却有悖于个性品质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各中小学教学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集体化、同步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按照同一进度讲授和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的进度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很难顾及到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根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志趣的发展。有人批评这种制度是运用”传送带”依照固定模式采用大批量生产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这话颇有见地。另外,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的突出特点是注人式和满堂灌。教师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凭主观臆测传授给学生,考试强调的是答案的唯一正确性,因此,学生只能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这也无形中压抑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各种想象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伸扬。还有,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各种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其它基础能力的发展,造就出的也只能是墨守成规、照章办事、应变能力差、动手能力欠缺的书呆子或低能儿。
六、扩大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学校发展和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平等
”十年浩劫”结束后,当时我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教育处于荒芜的境地,人才断层严重,国家充分利用十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了一批重点学校,并集中力量首先办好这些学校。应该说,重点学校的设置对加速人才的培养、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急需,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领导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重点学校上,对之关爱有加,在财政经费投入、管理干部选派、师资力量配备、先进经验推广等方面不断加大倾斜力度。而社会上对重点学校更是”情有独钟”,趋之若鹜。这就使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产生了一批薄弱学校。这些学校领导力量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办学条件和生源条件更差。如此年复一年,恶性循环,使这些学校难以为继。这实际上就造成了学校发展和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平等。这种情况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对整个教育事业极为不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