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奇葩说》第五季,有一期的辩题是“装着所有知识的芯片可以一秒钟实现全人类的知识共享,你愿不愿意”,在辩论过程中,薛兆丰教授的一番话让我颇有感触:
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是存在我们大脑里面的智慧,必须经过筛选、判断、反复使用、融会贯通,它才能够从所谓的信息变成智慧。关键不在于知识的多和少,而在于人的判断。
虽然装着所有知识的芯片会不会被发明出来还不知道,在这之前我们只能用传统的方式将知识装进大脑。
读一本书,会写读书笔记做摘抄;看到一篇好文章,会收藏记金句;学了一期课程,会记笔记做思维导图,生怕雁过没留痕,唯恐没有记下所有的知识点,积累做的不够。
在整理上,也是把能想到的方式都用上了。印象笔记设置了一系列的主题文件夹,把平时在手机上看到的好的内容分门别类存放在文件夹里。手机上的备忘录建了不同的分类,做为中转站,把零零碎碎的内容都装在里面。微信上把自己的微信号置顶,需要多次阅读或者可以留用的文章直接转给自己,同时写下当时的想法。
印象笔记 备忘录 微信与自己的对话各种形式的记录方法,确实可以让自己随时随地可以保存信息,但每天读的多,信息量也大,不知不觉一年多的时间积累了远超以前许多年用小本本所记录的信息。一度也沉迷在积累了许多知识和信息的快感中,好像积累的东西已经变成了自己脑海里的东西。是的,积累的多收获一定是有的,但是不是真的都有用?可以怎么用?用在哪里?这些都有去想过吗?
薛教授说真正有意义的知识必须经过筛选、判断、反复使用、融会贯通,它才能够从所谓的信息变成智慧。对知识的收集、整理最多也就算是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判断对自己可能有用,然后就留存起来,而更进一步的反复使用和融会贯通还不够,那么,单纯的积累也只是相当于把一张装了知识的芯片植入大脑里,它只是知识数据,没有经过练习、使用、更新,最终也将会成为一堆垃圾。
没有经过使用的,收藏起来的最多只能叫信息。是时候对自己所积累的东西做一个断舍离了,删掉已经过期的,将那些许久前想要拿出来再读的内容就拿出来再读读,然后写下心得,对了,还有摘抄,要改掉只做摘抄的简单记录,改换成践行清单或者践行笔记。一篇文章也好,一本书也好,读完它后,我可以用哪个点?用在哪里?怎么用?每次都带着这三个问题,写下读后感。经过思考、使用、反复使用之后,它才能为我所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