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十几天了,去了三次,前两次没能看成,今天才排上合适的时间段。该片上映前宣传已经铺天盖地来袭,大有让人一睹为快的欲望。影片上映后好评接憧而至。较高的制作品质,爱国情怀的剧作,都让其长期占据院线榜首。
今天就来聊聊,怎样去看待这部电影。
故事背景发生在“淞沪会战”国军溃败后的小规模战役——姑且算是战役吧。因为和整个会战规模相比,只能算是插曲吧。
因为大战的失利,直接导致倭寇进入南京,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这里不做详细评。
回到《八佰》里。首先,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作品。因为剧情需要,在细节和人物上加以改动,以艺术的行为方式搬上荧幕。那么观影时就应该理性看待,不能和剧情背景较真,较真有些地方是否真实、是否合理。毕竟不是纪录片。
观看前,我在网上看到过有关《八佰》零碎的评价:其中就不乏一些人对身绑手榴弹跳楼和四百壮士密集冲桥的场景大加言辞,说出不合理的诸多观点;更有指责其真实性的不在少数。可笑的的是:评论区人云亦云的喷子一大片。拜托!这不是纪录片!
就比如:对岸的热闹繁华,洋人的隔岸观火,甚至幸灾乐祸的以日军是否三小时拿下仓库下赌注。用强烈的反差来衬托隔岸的惨烈,不是显得更加悲壮嘛。文似看山不喜平,影视作品更是如此。不然哪来的观众和市场。记得有组织的抱着手榴弹挨个纵深跃下的片段,很多观众都泪目了。本人也深深被这种无畏的壮举感染,哽咽欲止。
姚晨饰演的民主革命先驱,女权革命的领袖何香凝面对这一幕抽搐着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的确,四百人左右不了什么,如果四万万同胞都是如此,何所惧!
故事主体是真实的,深挖历史,以印证荧幕中的细节、背景是否合理真实,尽可能的从脑海里还原那段不被熟知的往事。
细节分析一:片中身着白长衫的老者,其映射背景很有可能是青帮大佬杜月笙。看过《杜月笙传》的朋友对他并不陌生,曾经前线吃紧的时候,他的确组织过门众子弟参战,既给钱给物又出人。而且剧中请缨过河的男儿们临走前都在长衫老者前叩拜,叩拜方式皆为江湖范,试问当时在上海滩有如此高的威望者,非杜月笙莫属了。
二:从日军枪法准头上判断是否合乎实情,答案是肯定的。37年,日军武力达到巅峰,个个骁勇善战。就像剧中老铁饰演者姜武说:“他们专往这打(手指着眉心)。” 在兵源素质上全面优于我们,武器上绝对碾压。30万人的溃败就可想而知了。
三:欧豪饰演的端午畏敌惧战,不惜当从水路逃走,而面对岸上同胞昂慨的鼓舞,顿觉自己行为可耻,愧对群众期望,就在那一刹那间,他从胆怯懦弱变得英勇无畏。不是不怕死,而是有比“生”更让他觉得有意义的事。身后四万万同胞就是他所有力量的源泉。谁愿意打仗呢,谁不怕死亡?军人都是被战争选择的,一旦上了战场只有勇往直前,英雄就是这样诞生的。所谓经验丰富的老兵多数也都是在类似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天生的英雄。
影片中有逃兵,有进了仓库不愿拿起武器斗争的胆小鬼,荧幕前的你也许会对他们嗤之以鼻。但你要知道人性的真实写照并不是完全光辉的,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待历史是不对的。战争的残酷远不是今天坐在舒适的影院能够感受的到,巨大的恐惧笼罩着战场一切生命,摧毁人的一切意志,没有了意志,往往人就变得麻木,哪有抵抗的勇气。求生的欲望和弱者应被同情的残余意念,占据了他们精神所有。这就是战场俘虏任人鱼肉的原因——从古至今皆是(白起指挥的秦、赵“长平之战”)。
当时那种情况下,举国溃败,士气涣散。亡国论的阴霾笼罩着敌占区,零星的抵抗都显得苍白。由此可见,逃兵或被吓破胆的人,也都是环境下的正常现象。只是和英雄相比,显得卑微渺小罢了。但是 泱泱大国,总有那么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英儿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践行着华夏男儿的使命。虽然是微薄的,但精神的力量无比强大。
《八佰》的第一男主角杜淳饰演的谢晋元台词最多,他是这场战斗的领袖,通过他说出了八百壮士这段抗争真正的意义:“我们不只是在这里抵抗日本人,我们是给他们看,中国人还在。靠我们这区区四百来人是扛不住的,得靠身后这四万万来抗。”面对记者提问:这种抵抗终究会失败的,你们坚持的意义是什么?答曰:这是我们的家!军人的坚守就是百姓的希望!
总得来说,整部影片质量还是蛮高的,细节处理上很用心,表现出了十足的逼真感。不愧为年度全球首破20亿的影片。就像《战狼》一样——国人的支持很重要。
如“四行仓库”的战斗不胜枚举,很多故事有待发掘。我们这个社会时不时的需要一些类似像《八佰》这样的题材影视,来警醒世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即是家,家即是国,家国安,天下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