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时回老家的时候,老爸老妈眉飞色舞地对我说,舅舅村开始试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三餐由专人做饭,即可以不用做任何事情就可以免费吃一日三餐了,安心等着养老了。
那神情仿佛已经是他们也开始享受这种福利了。
这的确是一件令他们开心的事情。第一,年纪大了自然也不愿自己做饭了,特别是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第二,如果老人家中没有子女或者子女经济也有困难,年纪大了养活自己确实有困难;第三,老人可以有机会聚在一起坐坐,拉拉家常打发打发寂寞时光。
现阶段只是处于试点阶段,一个乡也只有三个名额,乡里拔款8万元,村里土豪捐款4万元,并且舅舅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人数少,我们村是舅舅村的三倍,其他村庄应该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国家是否还会持续承担下去,存在非常多不确定性。
其实,这件事情初衷是好的,但若想能真正实行,光由国家承担还不够,子女也要承担一部分。
并且可以考虑把老人聚集在一起,类似于农村养老院的模式,设有休闲娱乐室,平时老人之间还可以有个照应,不至于发生老人独居去世无人知晓的情况。
另外自己吃的蔬菜完全可以自己种,既节约又健康,或者建立一两个加工厂,让有劳动力的人可以产生创收。
这样他们既有适当的有益身心的劳作,又有一小部分收入,心里的安全感才真正得到了满足。
其实看着父母讲这件事情时候的表情我内心其实很不好受,按理说,他们攒的积蓄足够他们过余生了,何况还有我们姐弟都会赡养他们。但是他们的内心仍然这么没有安全感。
虽说农村老人安全感的匮乏绝大部分来源于子女,如果我们姐弟超级土豪,大概父母的安全感才不会感到匮乏。
但本质上是父母终其一生都还没有解决自身安全感的问题。
建立一个人的安全感的条件是: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归属感。
物质条件父母其实已经具备了,精神条件以及归属感显然还没有具备,他们没有规划过怎么面对衰老,害怕一切不确定的因素,害怕自己不能处理一些突发状况,害怕成为子女的负担。
其实不光我的父母没有解决安全感这个问题,我们大部人终其一生也都只是在学习解决安全感问题。
而其实我们的人生是可以提前设计的,即人生底层设计。而人生底层设计远远不止于只解决安全感问题,或者说只停留在解决安全感的问题。
人生底层设计有四个部分,其中最基础的,是解决安全感,然后是认同感,再是成就感,最后是使命感。这也是是自我实现的四个层级。
如果没有经过人生底层设计的人,最后会发现即使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仍然会感觉没有实现自我价值。
就好比有人说只要怎样怎样,我就会幸福。事实是,就算一个人努力实现了他口中的怎样怎样,但随之而来又会产生新的困扰或苦恼,甚至是痛苦。
而这些以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现在我开始认真思考规划,如果退回二十年就知道人生底层设计这件事,我的人生会不会很不一样?答案当然是。
同样,我希望二十年后的我不再说如果当年我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而是感谢二十年前的自己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努力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