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每个人常常有非常多的烦恼,可是这个烦恼从那来呢?我觉得很多都是来自于我们常常没有边界感,操太多的心事了。下面这段文章我觉得对于理解边界感非常有帮助。
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论断是“课题分离”。在我看来,这也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准则。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你只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
举个例子。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你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提醒他好好学习,告诉他为什么学习很重要,这都没问题。但是,如果你非要逼着他学习,强迫他做这做那,那就不对了。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的课题是给他提供帮助。如果你强行干涉孩子的学习,乃至于让他为你而学,他就可能会欺骗你,甚至报复你。我们听到很多很多青少年自残、做各种出格的事情,其实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报复家长。
那你说难道我应该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不好好学习吗?课题分离并不是说要放任孩子不管,你可以帮助他。岸见一郎爱打的一个比方是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但是最终喝不喝水,那是它自己的决定。归根结底,如果孩子就是不想学习……你只能接受。真正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你逼他不但没用,而且有害。
课题分离是自由社会的必然要求。人和人之间要有一个界限感,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人生就能简单化。
现在流行一句话叫“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看这就是课题分离。爱谁、信任谁、帮助谁,那是你的课题,至于说这个人会不会爱你、会不会辜负你的信任、会不会对得起你的帮助,那是他的课题。
同样道理,我们完全可以说“我好好工作,与老板无关”。很多人抱怨领导和老板,说用人不公赏罚不明等等,但是你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那把工作做好就是你的课题 —— 至于说老板对你如何,那是他的课题。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提供帮助的时候完全不应该指望回报。如果帮助一个人是为了让他报答,那你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 你是想要控制别人,你是在干涉别人的生活!这样的帮助谁敢接受?这不是阴谋诡计是什么?
越是现代社会,越容易接受课题分离。我们看现在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过年回家最不爱听亲戚唠叨。长辈们已经习惯了对他人生活的横加干涉,一见面问长问短……可是年轻人已经习惯了课题分离。
在我觉得这个话题就很好的解释了长辈和我们小辈的代沟问题,同时也能解释很多别的问题。这就看个人去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