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成长励志散文
【教育随笔】温州晚报:教书的境界

【教育随笔】温州晚报:教书的境界

作者: 南浦云0 | 来源:发表于2019-03-02 07:53 被阅读50次

1.

关于境界,中国人有多种经典的说法,大多是在人生层面,至于教书倒没有专门的境界之说。但凭十几年教书生涯的感悟,那人生的境界其实和教书的境界完全相通。

【教育随笔】温州晚报:教书的境界

最著名的该是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人间词话》一书中文学性的比拟: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初为人师三五年就处在第一境界,那是热情与困惑并存,理想和孤独同在,最需要帮助和学习,是为适应和探索期。

其后,总算站稳讲坛,渐入门道,成了骨干,但朝朝暮暮、寻寻觅觅、忙忙碌碌,红颜在“备上辅改评”中悄然暗淡而来不及感慨,青春被“成绩论文考评职称”撞了无数次腰后拂袖远去;时间和精力在小小三尺讲坛上轮回透支,心情和梦想被百变无常的学生垄断。

责任重于泰山,压力化为动力,却总感觉缺少自我提升无力自我超越的时间和机遇。窃以为教师大多只达到这第二境界。

至于那第三境界——蓦然回首,找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能有几人?梦醒时分,人到中年,这次第,怎一个累字了得!而老师总不能且不愿意放弃“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追求和努力啊。

【教育随笔】温州晚报:教书的境界

2.

哲学家冯友兰则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的境界”。

老师在委屈时喜欢说:“老师也是人啊”。说的大概就是老师的自然和功利属性:关于喜怒哀乐以及饭碗、金钱、感情、家庭、荣誉……和芸芸众生毫无二致。

但赋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号,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就需要利用他的精神,需要人格的力量,这就是道德和天地境界的要求。

可能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时间和精力教好,但要为众多孩子的成长担负责任;苦苦追逐的分数和学生未来的幸福可能是不一致的,孜孜以求的成绩和梦想的成功也许是两码事。

所以在现实功利和道德理想、社会要求之间,老师夹在其中左冲右突,像老鼠一样困惑和艰难。老鼠爱大米,老鼠却也向往猫的荣誉啊。因为没有道德和天地境界,老师真的不是真正的老师。

【教育随笔】温州晚报:教书的境界

3.

更有佛家禅宗把人生的修炼过程概括为三句话:最初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终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对教书来说,“是”的境界就是学习和适应,“不是”的境界就是问题和反思。

最难得的还是返璞归真的“还是”的境界,那是无数经验和教训之后对教学规律的把握,是长期思考和探索之余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从容和成功,是“纵有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的自信和坚持。

这样的教书境界,需要孜孜不倦的理论学习、实践探索、思考感悟、行为跟进;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努力的过程几乎和人生相伴始终啊。

所以对于教师,教书即人生,人生即教书。

而关于教书的境界,文学家的说法促人执着,哲学家的界定使人困惑,佛家偈语给人启迪。

辛劳中执着,痛苦中快乐,困惑中感悟,这大概就是教书生涯和教书境界。

注:原文发于2011/08/09 温州晚报

【教育随笔】温州晚报:教书的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随笔】温州晚报:教书的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gs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