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建议十四:改造问题,渐入深学的幽境》,文章里记录的一些教学事例,正是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我在文中记录,“这篇文章,值得多看几遍。”该篇文章直击目前教学的教学现状,认为教师应学会提问,引领学生走入深学的佳境。
“由题目转向困难”,意思是我们设计的题目要转向学生学习的困难或麻烦之处。文中列举了一个教学事例:音乐老师弹琴,学生跟着琴声唱歌。教师发现,学生总有一个乐句唱不准。此时,她没有直接指出,而是提了一个问题“学唱时,你们觉得有困难吗?哪些乐句比较难学难唱?”学生主动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这一举动,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自主地学习。由此,我联想到了我的语文教学。有的语文老师,在鉴赏句子时,由学生自主阅读,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那么,我们还可以提出,有没有自己理解不了的句子和问题。至于回答嘛,我们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抛出去给学生思考。“某某同学的提问,哪个同学可以解答呢?”前期,学生的提问可能不得章法,需要教师的点拨,也需要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在过程中,对于问题提得好、解答深刻的同学应予以及时地积极地评价。
学问、学问,引导学生自己问。教学“由师本转向生本”。文本问题是从教师站在教的立场提出的问题,主要体现教学价值的指导性。师本问题是教师站在教的立场提出的问题,主要体现教学价值的指导性。教师除了要善于发问,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发问,因为学生既是问题的生成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学中,我们要精选文本问题,优化师本问题,还要强化学生的发问意识,加强对学生发问的指导与训练,使课堂能生成更多、更好的生本问题。我们要相信学生发问的天赋,并适当“逼问”。
我一直认为以前是一个创新精神不足、创造能力偏弱的学生,即使现在工作了,我也是一个创新力不足的老师。现在,身为老师,我想培养具有创新力的学生。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结构良好”的问题朝着“结构劣次”的方向转身。什么是“结构劣次”的问题?文本中告诉我们,是“定义不完善的问题”,可能有无数个不同的解,而且谁也不能肯定说其中哪个最好。正如我们解读小说文本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劣构问题有利于发散或求异思维的发育与激活,以走向创新。书中提出了几个方法供我们学习。 一、面对开放情境,勿做“价值强植”。有老师设置了一个情境:在盛满水的玻璃杯中放入小发夹,直至放七个后,水才开始外溢。由此,学生领悟到了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情境,可由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可点拨,可总结,不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二、捕捉生成因素,助推异见争鸣。
有时候,我们的课堂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可能是一种歪理,可能是孩子满足表现欲的一种体现。这声音会打乱我们的教学节奏,如果我们忽略,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而有的孩子也会关注老师此时的态度。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停一停,把问题抛给孩子去议论。如果持之有理,言之有据,便给予佳评。
三、由设问转向疑问
设问是自问自答,答案是预先知道的。或者说,通过备教材、备学情,我们能够明确所设问题是一种设问。为了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我们不妨多提一些疑问。教材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教师会对教学有不同的设计思路,而日积月累后,学生的差异性也会越来越明显。过多设问是对学生智能的愚化,而高质量、富含思维内涵的疑问才是对学生素养的智化。
提问很简单,但提出科学性、智慧性的问题是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