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真学”而教,为“真教”而读。

这本书最初(而直接)的源头是我差不多十年前开始做的一个报告——《“高效课堂”三、六、九》,后来由此慢慢演变而来。我第一次出现“真学”概念,是我2016年7月2日在苏州园区为老师们所做的报告——课堂变革“三、四、五”:我的“真学发生论”兼“教评观”。“真学”概念的出现大概受到两个因素的启发:一是我市如东县搞“‘真学’课堂建设年”等相关活动;二是那时读到一本让我很有启发的书——《人是如何学习的》(作者:美国 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著)。
现在想想,由过去谈“‘高效课堂’三、六、九”,到后来谈“课堂变革的‘三、四、五’”,再说“真学发生论”,最后谈“为‘真学’而教”,其间的嬗变还是有意思的:
1.说明我一直在围绕课堂教学及变革进行思考,这是持之以久的,是聚焦的;
2.渐渐认识到,一味追求“高效课堂”以及片面谈教学效率之行为是有内在弊端的;
3.逐步由“重教”转向“重学”,最后指向于通过教师的教促成学生“真学”的发生;
4.受制于个人的经历、水平、专业能力等,还不能深度进入关于学生学习行为这一核心性问题的研究之中……
上面所说的这些变化基本上都是渐变的,当然,其中也有部分内容的表达是“剧变”的。以第一部分——“三个理念”为例:2016年7月2日,我在苏州工业园区的报告中说的还是:
之一,减负就是增效;
之二,警惕“效率过剩”;
之三,“风物长宜放眼量”。
以上是作者冯卫东对《为“真学”而教》这本书的形成过程的一个阐述。

听完冯卫东老师伴读《为“真学”而教》后,我厘清了这本书要传达的思想讯息,从一个基层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从行动到理念,从理念到行动,倡导的就是——为“真学”而教,为“真教”而学。
一、这本书设定的“三个理念”
1.“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
2.“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统筹兼顾中发生;
3.“真学”,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来衡量。
二、这本书预设的价值定位
1.让它成为一本关于课堂或教学问题的通识性读本,揭示中小学多个阶段、学科教学事实或现象所内涵的一些“通性通法”;
2.让它成为一本兼有草根化特征和一定理论高度的“属己教学论”;
3.让它成为一本让一线教师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带得走的“课堂研究(及其方法)‘范本’”,希望大家由此更关注、更适应也更熟悉从课例走向课程、再由课理生成更多优质课例的专业生活方式;
4.让它成为一本在表达格式上有所创新,既有“小清新”风格、又有“深思考”气度的随笔式论著,或者说论著式随笔(集)......
三、这本书三大部分之间内在的关联

三大理念,六个追问和九种建议,这三部分之间是有内在关联的,因此,冯卫东老师希望读者带着“寻找关联”的动机去阅读或浏览这本书,并理解“结构关联地教,互动生成地长”这样的学科教学的特征,从而学会“在结构中教与学”。
四、这本书的“金句”自赏
1.回归“童我”,以己度人;
2.让学习“自然而不太流畅”地发生;
3.相信儿童,“为难”儿童,解放儿童;
4.要“纠错”,也要“究错”和“救错”;
5.“用”也可以“致学”,在学与用之间实现“互哺”。
......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就是读(悟)“金句”,在“金句”处略加逗留、玩味,并思考怎样将它所内蕴的道理加以批判性应用和创造性转换。
五、这本书对于读者的“可能启示”
1.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2.赢在“自苦”,输在“自适”;
3.勤有小成,成生兴趣,趣能“守恒”,恒必大成;
4.写作是教师最好的“专业自修”;
5.用专著写作“逆向设计”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
听完伴读,给我留下影响最深的:一方面是教师要立足于专业,在“捂·焐·悟·晤”中“把知识做出来”;另一方面是教师要立足于长远,写作是教师最好的“专业自修”。我将身体力行,在专业上强化自己,在写作上升华自己,笔耕不辍,用写作倒逼自己成长,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从割裂、零散的“思绪”走向自我完整、自洽的“思想”,形成自己系统性的思考和结构性的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