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时候,我们的语言是随着我们说话的习惯不自觉地就说出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我们在很多时候出口伤人而不自知。而非暴力沟通则能帮助我们重新构建表达自己和聆听他人的方式,使我们的言语不再只是出于习惯的自动化反应,而是牢固地建立在觉察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做出有意识的回应。让我们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也能带着尊重与同理心关注他人,从而在任何交流中听见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另外,书中还强调,非暴力沟通还训练我们仔细观察的能力,具体地指出什么样的行为和事件对我们造成了影响,学会了解我们当下的需要并清晰地表达出来。
另外,在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别人的评判或指责时,通常以防卫、回避或攻击的方式回应。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聚焦在彼此双方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时,我们就能发现内心深处的善意。当我们旧有的反应模式被非暴力沟通所取代,我们便能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他人,并且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有觉察,从而使得暴力性语言得以减轻或减少。
也就是说,我们要重新建构我们的语言习惯,要有意识地避免暴力沟通,只有当我们有这样的意识时,我们才有可能使得暴力性语言减轻。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呢?
首先,我们去观察发生了什么。不论他人的言行是否有益于我们,我们只是去观察,不做出评判。我们要做的只是清晰表达所观察到的,而我们的挑战就在于不夹杂任何评判,因为我们在面对事实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人对我们的评判是不是有利,而很难做到只关注事实。第一步很重要,就是不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只是说出人们做了什么。第二步,表达出我们看到这些行为时的感受:是感到伤心、害怕、喜悦、有趣,还是心烦呢?第三步,表达出我们的感受与什么需要相关联。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觉察,我们清晰和诚实地表达出自己的状态。第四步就是提出对他人的期许,希望他(她)怎么做来满足我们的需要。
拿我昨天的事例来说,当弟弟被找回来之后,我就可以这样和他沟通:“你出去玩了很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我去你同学家找你,可是你们又出去玩了,我找不到,当时我非常生气,因为我们要着急回家,太晚了可能就没有公交车了。希望你下一次出去玩的时候能够记得时间,早些回家。”如果这样沟通的话,我想就没有现在永远的愧疚了。
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想起了读过的《这样说,孩子才会听》这本书,书中和孩子沟通的技巧与《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讲到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在这里将这种方法用在了与所有人的沟通上。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让非暴力沟通成为交流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