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读书之目的

作者: 石岩磊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8-17 07:13 被阅读0次

    读书之目的

    文/石岩磊

    点击这里听我的声音

    刚才看到一篇报道称:“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里,北大校园内来自农村的学生接近三成。进入21世纪之后,农村生源比例下滑得很厉害,2000年至2011年,北大农村生源比例仅为10%左右。”而且类似的状况在其它重点大学中同样较为普遍,文章也指出了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城乡间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感觉还另有隐情,是与读书的目的存在关联性。

    从古至今,寒窗苦读的首要宗旨便是改变命运,古人通过科举考试,及第后可入仕为官,从而完成由学子到官宦的转变,不仅能够荣宗耀祖,而且可以养家糊口过上安稳的生活,所以人们会一门心思地背诵“四书五经”,也就出现了“范进中举”那样的笑话。新中国成立后,高考成为众多农村娃鲤鱼跃“农”门的窗口,考上大学即意味着跨入了国家干部行列,端上了“铁饭碗”,是一人得道全家受益的捷径,所以农民咬牙也要供孩子读书,甚至为确保一个有出息,可以让其他几个辍学务农。

    这种牺牲是值得的,大学毕业后的学生绝大部分留在了城市,他们熬几年后便可反哺老家,或寄钱补贴家用,或给兄弟姊妹在城里找份零工做,考学便形同本小利大的投资,引得农家子趋之若鹜,也造就了众多农村明星学校。我所在的“满城中学”就曾因升学率高而闻名,很多保定市里的孩子都过来插班,原本能容纳50人的教室最多挤进80个学生,课桌间只有一尺多点的间隙,铅笔掉地上都无法弯腰去捡,需用脚先将其推到过道,然后小心翼翼地侧身拾起来。

    然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国家不再对大学生包分配,文凭只是就业的一块“敲门砖”,且随着高校的扩招而大幅度缩水,就业难成了毕业生首当其冲的困惑,家长勒紧裤腰带让孩子读书,最后换来个“待业青年”,甚或养个“啃老族”,这也更苦了农家子弟。大人从土里刨食根本无法交足子女的学杂费,只好外出打工四处漂泊,而失去父母直接管束的孩子在读书时便很难有勤奋刻苦的自律,农村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整体性下滑就成为必然趋向,其中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和风险才是这一走势的根本诱因。

    读书并非高不可攀的雅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不过是个谋生的途径,当其不再是改变命运的跳板时,家长们会无所适从,只是凭惯性仍拼命地挤兑着孩子要考第一,而学生也陷入了彷徨,不断在反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实际效能。在悖逆的拧巴状态下,许多让现实逼得不得不秉持实用主义的农民,谁还愿意做看不到希望的赔本买卖?所以他们开始放弃供养子女考学的希冀,在孩子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就赶紧催他们去找份工作,以减轻自己的生存压力,哪怕去酒店传菜或是到洗车场擦车也行,只要能自食其力便不再逼着孩子上学。

    教育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素养,代表着民族兴衰的未来,当读书失去可使人安身立命的吸引力时,便会沦为半老徐娘的风尘女,风韵犹存而魅力尽失,人们只是在偶然一瞥间多些心动的感觉,但不会再为其狠命砸钱了。这让我想起崔永元做的一次题为《读书的目的是不糊涂》的演讲,不愿再供孩子读书,是家长的糊涂,还是众人的糊涂呢?我不得而知,但明白无误的是,寒门难出贵子定是一个民族的悲哀,阻断了农业大国主体人口的上升路径,就犹如让我们的椎间盘膨出,挤压到腿部神经后,必然会影响勇攀高峰的脚步。

          2020.8.1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石岩磊/读书之目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jf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