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偶然翻到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第三季的一篇:修炼你的文化自觉。
1.什么是文化自觉
故事一:
单田芳的自传评书《言归正传》里面,介绍单田芳在特殊历史时期,因为无法讲书,生活难以为继,所以学习了“水泡花”的技艺。邻居看到他卖的好也想学,单田芳是热心人,于是把水泡花的制作技术传授给几个邻居,结果“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这些人跟单田芳争夺同一个接口的市场,闹得很不愉快。
万维钢从这个故事中引出一个结论:有条件的人安身立命,必须下苦功夫掌握一门高端技艺。
单田芳说书的手艺和制作水泡花的手艺,就是高端技艺和低端技艺的区别。前者明明白白的让你看见他是怎么做的,甚至手把手的教你,你还是学不会,学不好;后者一学就会,学完了就能跟你竞争。
那些功夫是别人拿不走的呢?
有三个:天赋、刻意练习、文化自觉。
故事二、
1980年代,美国亚利桑那州(在美国的地理位置类似于中国的甘肃省),有一家小小的录像带出租店。来到店里的顾客们总是排着长队,等着跟店里打工的小伙子,十八岁的泰德说几句话。只要他们告诉泰德他们喜欢看什么电影,泰德就会知道他肯定喜欢另外的什么电影。
泰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推荐引擎。
泰德的故事来自《创造曲线》,作者艾伦.甘尼特采访了很多有创造力的人物、创业者、还有研究这些人的科学家。
英文叫做“cultural awareness”,中文里费孝通先生讲过“ 文化自觉”,万维钢把他们当做一回事。
与之区别的是“品位”,品位是你喜欢什么东西,文化自觉的意思是:你知道现在别人喜欢什么东西。前者能提升你的生活质量,后者能允许你从事一门创造性的事业。
文化自觉是个需要持续修炼的功夫:泰德每天至少看四个小时的影视剧,出租店里所有的录像带他都看过(我估计有的还不止一遍)。好作家每天至少四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读别人的小说;顶级厨师每天至少话四个小时研究现在有什么新菜,去试吃、参加美食节。
设计师、音乐家、网络主播,所有需要创造的工作,都需要每天四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吸收。了解“别人”喜欢什么。
2.文化自觉的用处
用处一是“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的初级阶段是“提取原型”。
“原型就是特征”。你知道“好”的标准,能够识别出“好”的关键要素。比如好的程序员必须会几个编程语言,思路清晰,有好的编程习惯,能按时完成任务等。好的老师讲课有逻辑,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度高,有教学热情,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等。
模式识别的高级阶段叫做“范例”。
到了这个阶段,识别速度是瞬时的,有“意会”的意味。前提是见过的原型足够多,实操经验足够多。
用处二是为你发挥创造力积累资源
“创造就是想法的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