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都喜欢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因为好的预习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可以这么说,预习是扫清课堂学习障碍的良方,有助于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理解老师布置预习作业的良苦用心,小凡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只要老师一布置预习作业,他就认为当天没有作业。

被爸爸妈妈逼急了,小凡就草草翻两页书。这不,因为晚上的预习作业,小凡和妈妈又起了争执。妈妈想让他用笔先勾画一下书中的重难点,小凡却死活不肯。
他说:“妈妈呀,你简直就是多此一举!这篇课文老师明天会讲的!你现在让我勾画重难点不是浪费时间吗?再说了,我现在预习过以后,老师讲得时候,我就不会用心听了。”
妈妈被小凡的话唬得一愣一愣的,好像还真是这么个理。可是,既然老师布置预习作业,那肯定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该听谁的意见呢?
为此,妈妈专门去学校和老师沟通了一下。听了老师的解释,妈妈才恍然大悟,难怪小凡的学习成绩总是不能提高,原来就是他不好好预习的缘故。

老师说,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学新知识的过程。而预习,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好坏。
曾经有这样一个关于学生预习情况的调查研究:整个学校只有25%的学生,能够达到老师的预习要求。剩下75%的学生,是没有预习习惯的。
没有预习习惯的这类学生,有着和小凡同样的想法:他们认为预习就是多此一举,简直就是在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
事实上,好的预习就像在“抢跑”。倘若在学习之初,就可以“抢跑”领先的话,那么这个学生便争取到了学习的主动权。这样一来,在同样的学习赛道上,自然更容易取胜了。

所以,各位爸爸妈妈:真的很有必要让孩子明确预习的重要性。指导并监督孩子进行正确的预习,从而增强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呢?
帮孩子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为什么坐在同一间教室,听着同一位老师讲课,学生却会反馈出不同的听课效果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课前预习是否到位。经过预习的孩子,已经理清了重难点。这样一来,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让孩子学会控制预习内容
预习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不会预习的孩子,往往把控不好节奏。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他们会提前草草结束预习,要知道这样根本就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

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
预习也需要时间保证的。预习时间的长短,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长短和孩子自身的学习习惯进行调节。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做好标记。
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预习
因为各个学科都有他们不同的特点,所以预习方法也存在差异。比如:语文知识面广,预习的重点就应该放到阅读方面。数学逻辑性强,预习的时候,就要把重点放到对概念的理解上。而英语的预习,则要把重点放到生词上。

总之,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让他们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率提高了,成绩自然也就起来了。
网友评论